教育学:中外教育史重难点权威解析(一)
中国教育史
一.春秋战国时期之前
教育起源和学校出现的条件和过程
1.条件:生产、生活和风俗知识传授的需要,生产发展、社会分工,出现了掌握文化知识的脱离劳动的文化人。
过程:成均——上庠下庠(养老)——序(习射)——学(礼乐文化)
2、特点: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合一,重视道德教育和修己治人之术和人才,学校考查与官吏的选拔统一于一体;同时忽视生产知识和自然科学。这些特点影响此后的教育。
(养老与视学结合的意义证明了教育与学校发展的过程)
二.春秋战国时期
(一)官学私学之分:
1.私学兴起:“礼崩乐坏”,“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中孔子儒家,墨子墨家为显学
原因:上的原因,下的原因,中的原因
意义:学官分离,政教分离,教育活动独立,教育与社会关系密切,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了教育和学术的发展,带来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经验上的成就。《学记》
2.士与养士,与私学的关系,稷下学宫
3.百家争鸣,与上述两者的关系
(注意各时期官学私学之关系)
(二)私学显学:儒家和墨家教育思想
1.儒家:
1)孔子:《论语》
教育地位和作用:性相近,习相远来源:www.examda.com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伦理道德:诗、礼、乐,忽视自然、生产知识
教学原则:因材施教(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启发诱导(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动性)、学思并重(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实质与形式)、由博返约(广度与深度、博与专)。
道德教育:仁、礼、孝,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教师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仁者爱人,无隐无私;以身作则,重视身教
2)孟子:《孟子》:仁政、重民、性善论、儒家唯心主义
教育的作用:社会作用,人的发展的作用
教育目的:明人伦,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教育内容:孝悌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原则:立志养气(理智与意念情感);反求诸己(自我修养慎独);改过迁善;刻苦锻炼
教学原则:思、感之辩。自求自得(学生主动性);专心有恒;启发引导;循序渐进(内发论)
3)荀子:《荀子》,礼法,唯物主义观,性恶论
教育的作用:对社会的作用,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教育与遗传、环境的关系)
教育目的和内容:培养治术人才和各级官吏,内容是诗书礼乐春秋。注重乐教
教学原则:学、思之辩重学,闻、见、知、行。学习态度:积少成多,虚一而静,解弊救偏,兼陈中衡,全面认识,比较权衡。
教师论:提高老师地位和作用,师即礼法,对老师要求和条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礼记》:《大学》、《中庸》、《学记》教育思想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记》:教育作用:建国君民,化民成俗(育才,化民),学制,教学过程和考查标准、学校管理和性质制度
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正课与课外活动的关系);豫、时、孙、摩;启发诱导: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问答、讲解、练习、类比批判违反教学原则的恶果
2.墨家
墨子:《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唯心主义,取实予名,三表法
教育作用:对社会:教育实现政治主张,教育促进生产力;在人的发展上反对命定论,重视教育和环境的作用
教育目的:培养贤士,治术人才
教育内容:兼爱的道德教育,重视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和技能、论辩才能,
教学原则:强说人,主动去教,送教上门,述而又作,察类明故,以约驭博,演绎法,强力而行,注重刻苦磨练,意志锻炼,提倡勤俭,
三.秦汉时期
(一)制度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