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历史学包含了中国古代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内容繁多,圣才考研网为广大研友收集整理资料,下面是历代宰相名称和职权变化的一张简表:
历代宰相名称和职权变化简表
朝代 |
名称 |
备注 |
|
秦 |
丞相 |
一人或二人,二人时加左右字样,以右为上。二世时一度有中丞相。一称相国,李斯曾为丞相。 |
|
西汉 |
丞相 |
初承秦制 |
|
中书令 大司马 大将军 |
武帝起,设中书令分行丞相职权。 昭帝时起,常以重臣、外戚,加“大司马”、“大将军”等头衔实掌宰相职权。如大司马、大将军霍光。 |
||
三公 |
成帝后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行宰相职权。哀帝时,三公改为大司马、大司徒和大司空。 |
||
东汉 |
三公 |
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光武帝时,三公又改称司徒、太尉、司空。 |
|
尚书令 |
东汉初年开始,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中枢实权渐入尚书令手中。 |
||
丞相 |
东汉末一度恢复丞相,曹操亲任此职。 |
||
三国 |
魏 |
三公 |
魏初承东汉旧制,由三公负责行政,尚书令掌握中枢实权。 |
中书监 |
曹丕称帝后,改秘书令为中书监和中书令,监比令位次略高。 |
||
蜀 |
丞相 |
诸葛亮曾任此职。 |
|
大司马 |
诸葛亮死后,继任者蒋琬称大司马。 |
||
大将军 |
蒋琬之后,继任者姜维称大将军。 |
||
吴 |
丞相 |
顾雍、陆逊曾任过丞相 |
|
两晋 |
中书监 |
同魏制 |
|
南北朝 |
中书监、侍中、尚书令 |
同为宰相,分管取旨、审核、执行等事。 |
|
隋 |
内史令 |
中书监改称内史令,侍中改称纳言,与尚书令三者同为宰相,职权同南北朝。 |
|
唐 |
中书令 |
唐初沿隋制,恢复中书令、侍中原名。 |
|
以他官加“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的名义,为实际上的宰相,而以左右朴射为名义上的宰相。 |
唐太宗时,房玄龄曾任中书令及尚书左仆射。 |
||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高宗时以此二官为宰相。 |
||
左、右丞相 |
玄宗时由左右仆射改称,时间较短,亦仅具空名。 |
||
宋 |
”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分别为首相和次相。 |
宋初实行。 |
|
”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和”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分别为首相和次相。 |
神宗时实行。 |
||
大宰、少宰 |
徽宗时改左右仆射为此名。 |
||
左、右丞相 |
孝宗时实行,直至宋末。 |
||
左、右宰相 |
在北宰相府和南宰相府各置左、右宰相。 |
||
辽 金 |
尚书令 |
为宰相。 |
|
左、右丞相 |
为副相。 |
||
平章政事 |
亦为副相,其位略低于左、右丞相。 |
||
元 |
中书令 |
为宰相,常以皇储兼领,但形同虚设。 |
|
左、右丞相 |
为副相,但掌实权。 |
||
平章政事 |
亦为副相,其位略低于左、右丞相。 |
||
明 |
中书令、左丞相、右丞相 |
明初沿元制。 |
|
(无) |
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宰相制度终结。皇帝亲理国政,六部掌中枢大权。 |
||
大学士 |
成祖后,侍讲、侍读、编修、检讨等参预机务,形成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仁宗以后,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的称位元辅或首辅。 |
||
清 |
大学士 |
清初沿明制。 |
|
军机大臣 |
雍正时成立军机处,此后名义上仍以大学士为相,军国要务逐渐为军机大臣所掌握。 |
||
内阁总理大臣 |
宣统三年置,奕劻任此职,后改任袁世凯,不到半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崩溃 |
Copyright©2007–2025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