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教政策:
1)秦: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挟书令,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
2)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史实,意义
太学与察举制度:主要史实、意义
整理古籍,厘订文字:主要史实和意义(《说文解字》)
2.学校制度:
1)官学:太学、官邸学,鸿都门学;太学、学、校、庠、序;博士
2)私学:经师讲学,小学(书馆、蒙学、字书)、大学(经馆)、
3.选士制度
察举制度:州举秀才,郡举孝廉,声名取士,目的:选拔官吏,教化百姓,变化:从重名声到增考试,士族的出现,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历史基础。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公府辟举,童子科。
(二)思想
1.董仲舒《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
1)背景特点: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需要,刑德并重,以德治为主的统治原则,强化对农民的专政,同时又缓和阶级矛盾,防止农民起义。大一统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孔孟之道与五德始终学说结合,建立了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神学思想体系。
2)主要观点:天创万物与天人感应;皇帝至尊与君权神授;阳尊阴卑与王道三纲;任德教与奉天法古。
3)具体政策:设学校养士,改革选士制度;兴教化,正万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制思想。历史意义
4)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对人性的作用;对社会的作用:教化。
道德教育:道德天性说;教育内容:三纲五常、正义明道;正我,强勉行道,明于性情,必仁且智
知识教学:知识来自内视反听;教学内容:诗书礼乐;原则和方法:圣化,强勉学问,节博合宜,专一虚静。
2.王充《论衡》
1)背景特点:唯物主义思想
2)主要观点:天自然无为;反对天人感应;神灭无鬼;今胜于古。
3)教育思想:反对烦琐、迷信的经学教育;反对信师是古,主张问难;反对死记硬背,主张贵通。
教育作用:“在化不在性”,强调教育的作用。
培养目标:鸿儒,创造性人才
教学原则:知识的来源和价值,“学之乃知,不问不识”,“知为力”。学习过程:见、闻、问、为和开心意。教学效果:效验,以事实来校验教学。教学是不为任何经典所束缚的生动的有创造性的客观过程。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制度
1.学校制度:官学衰落。西晋在太学之上设国子学;北魏设立州郡学和四门学;律学、儒学、玄学、史学、文学等专门学校开始产生。
私学:蒙学《千字文》;家庭教育:颜之推《颜氏家训》
2.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官人法:具体标准和操作程序,演变(从积极作用到消极作用,世族与寒门势力的消长,使得中正制度逐渐变成考试制度)
(二)思想
1.嵇康《嵇康集》
背景特点:玄学家,反对儒家礼法的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越名教而任自然;反礼教,批判六经和经学教育
2.颜之推《颜氏家训》
背景特点:儒家思想的家训
基本观点:1)关于家庭教育:重视早期教育;严爱结合;重视环境的作用;重视语言教育。2)关于士大夫教育:批判腐朽的士大夫教育;主张实学,学习百家之书,各种技艺和知识,经世致用。3)关于学习方法和原则:虚心,惜时,眼学,勤勉,切磋。
五.隋唐五代时期
(唐末五代的雕版印刷对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制度与政策
1.文教政策:隋:不悦儒术,专尚刑名。唐:重振儒术,崇儒尊孔,佛道为辅(尊孔,官学祭孔,重儒,提高儒生地位,视察国学,整理和研究儒家经典,《五经正义》,“开成石经”,设崇玄学,设道举,加试《老子》)。
2.学校制度:隋:设国子寺,置祭酒,管理学校教育工作,专门设立教育行政部门和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隋朝初官学发达,后期衰落。
唐:学校制度完备,中央六学二馆,地方府、州、县、市、镇等学。特点: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学校与科举关系密切;扩大了国际国内文化教育交流。
五代:官学式微,书院雏形出现,白鹿洞学馆(庐山国学),科举未断
3.科举制度:隋:开始开科考试,设进士科。意义。唐:全面推行科举制度。作用和意义。
(二)思想
1.韩愈《韩昌黎集》《师说》
背景特点:世俗大地主代表,反对僧侣大地主,复兴儒学,反对佛老学说,主张道统,反对法统。教育实践经验丰富。
主要观点:文以载道。《师说》:存师卫道,教师的任务,标准,师生关系等。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如何识别和培养人才。学习方法:业精于勤;博精统一,学习与创造结合起来。
2.柳宗元《柳河东集》,与韩愈的异同
主要观点:文以明道,交以为师,顺天致性(自然主义),博采众长,反对盲目崇古,奋志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