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理科课程的科目构成也与科学技术门类演变直接相关
3、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
(五)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1、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与课程变革
整体性,连续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符合——受欢迎; 脱离实际——反对
2、学生需要与课程变革
3、课程变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
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去选择教学内容。
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总趋势:课程的现代化
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强调社会协同、经济振兴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目标;
核心内容学习与选修学科
整体主义的课程取向,以及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课程政策开发下移
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
内容本位——内容本位与能力本位多样化结合
吸纳新的学科领域(整合或独立)
连续性增加
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
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
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
信息技术作用增加
课程要求弹性大
强调“校本评定”能力
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对课程体系本身的评价
对学生的发展评价
三、我国课改的未来发展★★★
(一)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成就: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打破“集权制”,力求“集权制”“分权制”结合;
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大胆引鉴国外先进经验。
(二)新世纪课改朝以下几方面发展:
1、提升课改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
2、课程政策上,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3、课程内容上,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结合
4、课程结构上,更新、努力实现综合化
5、课程实施上,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
6、课程评价上,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在课改的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课程具灵活性,选修与必修结合;
在课程设置上,工具性,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社会服务——人的发展(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在课程目标上,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课程编制上,学科系统——社会实际(培养知识与能力、创新精神);
在知识内容上,各学科系统知识——知识综合性、整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自主性;
复习建议:本章也属于重点部分,其中,基本的概念相当多,如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等,这些概念都应该很好地掌握,对其概念,看法、优点和缺点都要了解。最后的改革发展我也将其作为重点是因为离现实较近,2001年6月我国进行了第六次课程改革,应与此相结合。总之,本章不但要学好书本知识,还要求拓宽知识面,了解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些基本状况,具体信息可到网上搜索。
课堂教学(重点章)
教学与教学理论
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的概述★★★
教学的含义
存在多种认识,但有共同之处:
强调教与学的结合,是辨证统一的。
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都指出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目的
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教学与教育(部分与整体)
教学与智育
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智育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
教学的功能
教学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传递和继承人类知识文化,社会延续发展的条件
b、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教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教学思想精华
中国:《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思想的专著
教学两字最早见于《尚书》
古希腊、罗马:苏格拉底 “道德教育” 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产婆术”
柏拉图 “理念世界” 培养军人和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 第一个儿童年龄分期 “和谐教育”
昆体良 因材施教 反对体罚
近代教学思想精华
最初引进国外教学思想(夸、裴、赫)
我国:梁启超、蔡元培(反对讲授、灌输)、陶行知(教授法——教学法)
当代“教学”的新观念★★★
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专才教育——通识教育
“教学”观的变革有六大趋势:
重视教师——重视学生
重视知识传授——重视能力培养
重视教法——重视学法
重视认知——重视发展
重视结果——重视过程
重视继承——重视创新
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教学理论的一般概念★★
教学理论的概念
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既是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遵循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
既是描述性理论,也是处方性、规范性理论。
教学理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
前者:“怎样教” 促进学习
后者:“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学习开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描述学习
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
有两种极端:“大教学小课程”, “大课程小教学”
其实,教学与课程相互关联;
又有区别:研究侧重点不同:课程(学习的范围) 教学(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
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
a、形成 系统化是形成的标志
《学记》是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
西方: 最早用“教学论”一词的是 拉特克、夸美扭斯。 解释为“教学的艺术”
1806年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核心思想是教育性教学 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形式阶段理论
b、教学理论发展的线索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
心理取向的教学理论:高潮—实用主义、行为主义批判改造—教学论心理学化—产生了行为主义、认知、情感教学理论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教学理论流派 |
哲学取向 |
行为主义 |
认知主义 |
情感 |
教学目标 |
知识—道德
本位 |
预期行为结果 |
理智的发展 |
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形成自我实现的人 |
教学过程 |
知识接受 |
相倚组织 |
|
非指导性 |
教学内容 |
科目本位 |
|
学科知识结构 |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 |
程序教学 |
发现教学法 |
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 |
教学原则 |
|
|
动机—结构—序列—强化 |
师生关系的品质 |
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的含义★★★
有多种含义,但实际上是为教学活动指定蓝图的过程。
(需要记忆其中一个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的特征
1、指导性 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
2、综合性 对多种教学要素的系统安排和组合
3、操作性 明确指向教学实践
4、预演性 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
5、突显性 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某种教学要素
6、易控性 预先规划准备
创造性
教学设计的依据
现代教学理论;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教师的教学经验。
教学设计的模式和程序
程序★★★
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
确定学生的起始状态
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等
用什么方法呈现教材
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反馈
教学评价
其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媒体、教学评价是四个基本要素
常用模式★
系统分析模式
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
加涅和布里格斯提出十个步骤。
目标模式(系统方法模式) 迪克和科瑞提出
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分析学生显示发展水平;列出操作目标;确定测验项目的参照标准;确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材料;进行形成性评价;修正教学。
该模式设计过程系统性强,易于操作。
过程模式(肯普模式)
它的设计是非线形的,设计者可从整个设计过程的任何一个步骤起步。
基本特点:灵活、实用,可根据需要有侧重地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教学目标设计
含义 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
步骤(略)
表述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
教学内容设计
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是什么”(名称、事实、组合知识)
教学设计重点放在怎么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掌握这类知识上
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怎么办”关于方法和应用
教学设计:对讲授与练习的时间合理规划
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怎么办” 处理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分为一般学习活动的策略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策略知识
教学设计要解决的问题:课程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
总之,三类知识的设计应遵循以下要求:
选择适宜贴切的内容;组织内容要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相结合
教学时间设计
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
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
科学规划单元课时
注意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
防止教学时间遗失
教学措施设计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明确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了解新的学习方法;比较各种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特点;媒体技术特性;经济条件
课堂教学结构的确定
有三个步骤:选取教学环节;具体设计课堂教学个环节的组织;对各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行“统调”
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概说★
教学策略的含义
不同认识
共性:教学策略有一定的目标,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
分歧:对于基本概念缺乏一致的认识。
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
二者各自有有其自身的内涵,在具体内容和环节上有交叉、重叠部分。
教学策略与教学思想
教学策略与教学思想并不一一对应。
但教学思想位于较高层次,属于理论、观念形态;
教学策略属于操作形态的东西,是对教学思想观念的具体化。
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模式包含着教学策略。更详细、更具体。
教学模式规定着教学策略,属于高层次。
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可操作的,介于教学策略和教学实践之间,受到教学策略的制约。
教学策略从层次上高于教学方法,在外延上大于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的定义
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
①元认知过程
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②调控 ③教学策略的特征
指向性 解决问题,掌握内容,达到目标,收到效果
操作性 要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具体行动
整体综合性 三个过程相互关联
调控性 由于元认知的参与
灵活性 同一策略可解决不同问题
层次性 不同的教学层次就有不同的教学策略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 >>>2016年考研复试调剂指导专题
点击查看 >>>2016年考研成绩查询专题
点击查看 >>>2016年考研真题汇总
点击查看 >>>考研考博电子书辅导资料
点击查看 >>>2017考研全套资料
点击查看 >>>经典教材名师讲堂
Copyright©2007–2024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