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您现在的位置: 圣才考研网 > 【笔记讲义】

中国考古学通论2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中国考古学通论2
 第四节 考古学简史
  一、考古學產生於近代洲:
  (一)考古學產生於近代洲的史背景:  
  考古学产生于近代的欧洲,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在欧洲,从15世纪开始,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处于上升的阶段。由于新大洲的发现和文艺复兴的到来,人们大大开阔眼界,改变传统的世界观,他们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相应地发展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这时,人们试图以进化论的理论为指导,按照近代自然科学的传统,以严格的科学方法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证思想确立,在这种背景下作为科学的近代考古学从此得以成立。 
  (二)欧洲近代考古学的主要成就: 
  1、考古学分期的完善:
  (1)“三期论”的提出: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C.J.汤姆森从该馆所藏的史前古物着眼,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认为史前时代的丹麦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
  (2)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提出:1865年英国的J.卢伯克(1834~1913)使用希腊语的词根,创造了“旧石器” 和“新石器” 两个名词,以表示两个石器时代的存在。
  (3)铜石并用时代的概念:1877年意大利的基耶里克提出铜石并用时代的概念,是石器时代到铜器时代的一个过渡期。
  (4)中石器时代的概念:1892年,英国的A.布朗提出在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应有一个过渡期,称为“中石器时代”。  
  2、考古地层学的产生和成熟:考古学有两个基本的方法论:地层学和类型学,这两个方法论若得不到确立,就不能说考古学的真正成熟。
  (1)1859年英国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一同到法国北部索姆河畔的阿布维利调查一个旧石器遗址,遗址年代由地质学家根据地质学上的地层原理确定。考古学与地质学的相结合,是考古学的一个巨大转折,标志着地层学的产生。
  (2)1863年以后意大利考古学家G.菲奥雷利对庞培古城遗址的发掘,1870年德国考古学家H。谢利曼对特洛伊古城的科学发掘,都是严格按地层堆积进行的,标志着地层学的成熟,田野考古发掘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庞培古城遗址为罗马时代城市遗址,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东南维苏威火山脚下。始建于前6世纪,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庞培城全部埋入火山灰下。1848年.菲奥雷利即从事庞培城的发掘,1863年主持发掘,注意地层堆积规律的观察和研究。特洛伊古城,位于现在土耳其西北部小亚细亚半岛。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记述了希腊人和特洛伊人战争的故事,但人们长期认为特洛伊城是虚构的。1870——1890年,德国考古学家谢利曼发掘特洛伊城址,特洛伊的真实存在才得以确认。 谢利曼(1822——1890)是原是德国商人,少年时在其父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乔利的《通史》中看到一幅特洛伊的想象图,引起了很大兴趣,后来又读了《荷马史诗》,于是渴望找到特洛伊。46岁后谢利曼弃商从事考古,找到并按地层堆积科学发掘出了这座城址。英国考古学家高度评价谢利曼说:“近代考古学是伴随着谢利曼开始的。”
  3、考古类型学的产生和成熟:
  (1)1843年丹麦的沃尔索发表《丹麦原始时代古物》,强调按照器物的形制进行分类的重要性,标志着类型学的产生。
  (2)1903年瑞典的O.蒙特柳斯发表《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在首章《方法论》中,大量使用比较考古学和类型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将类型学的理论加以系统化。标志着类型学理论的成熟。
  4、“考古学文化”概念的提出:
  20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柴尔德(1892——1957)提出“考古学文化”的概念,以“文化”代替 “时期”。这主要是因为考古学的“文化”有地域上的局限性,一种“文化”不能代表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时期,各种不同的“文化”往往在同一个时期中并存,实际上是各自代表具有同样文化传统的共同体。  
  二、近现代重要的考古发现: 
  1、法国、德国、意大利学者对埃及的考古发掘与研究:   
  18世纪末,当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在埃及发现罗塞塔石碑,碑上的三体文字为学者们考释埃及象形文字提供了重要的钥匙;1822年法国学者J.-F.商博良释出了这种象形文字,奠定了埃及学的基础。商博良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以后,引起了欧洲人对埃及的古迹和古物发生更大的兴趣。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的考察队到埃及各地调查发掘。  
  商博良(1790——1832)是埃及学的创始人,1808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精通希腊文、拉丁文,熟习埃及文等6种东方语言。1822年成功释读埃及托勒密和克娄巴特拉方尖碑石印本上的象形文字,这标志着埃及学的诞生。后到埃及考古发掘。
  2、德国人J.J.温克尔曼(1717~1768)最早利用古代遗物研究欧洲古代历史:  
   德国J.J.温克尔曼(1717~1768)开始利用古代的遗物,而不是专靠古代的文献,从事欧洲古代史的研究。他以保存在罗马等地的许多古代美术品为资料,写成他的名著《古代美术史》。有的学者称他为“考古学之父”,可见他对考古学影响之大,尽管古代美术史并不等于考古学。  
  3、1856年发现尼安德特人化石的发现:  
  尼安德特人是欧洲早期智人化石代表,1856年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小洞里,化石包括颅骨和部分肢骨,伴存有发达的石器。
  4、西亚的考古工作:19世纪初,在波斯境内发现了刻有楔形文字的摩崖石刻,为古波斯文、古埃兰文和古巴比伦文。1842年,法国人博塔开始发掘尼尼微城址(古代西亚新亚述帝国都城遗址,位于今伊拉克摩苏尔市,底格里斯河东岸。始建于前8世纪末,前612年为巴比伦毁灭。)。次年又发现了亚述王朝萨尔贡二世的宫殿址。1845~1851年英国人A.H.莱亚德也在尼姆鲁德和尼尼微发掘出亚述时代的许多石刻浮雕、楔形文字的石刻和泥板。 
  5、庞培古城遗址和特洛伊古城的发掘 
  6、国际考古学会议的召开:1866年在瑞士召开了第一次“人类学和史前考古学国际会议”,这使得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在国际学术界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7、法国和西班牙境内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的陆续发现:法国诺克斯洞穴的野牛,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的野牛、牝鹿,轮廓准确,形态逼真,它们与洞穴中的象牙或兽骨的雕刻品一起被称为“洞穴艺术”或“旧石器艺术”。
  8、美洲玛雅文明遗址的考古发掘:墨西哥和秘鲁是美洲古代文明的两个中心,20世纪初美英学者对墨西哥的马雅文化和奥尔梅克文化等都作过分析和研究 ,发现美洲当时所知的最早石器,还发现处于开始栽培阶段的玉蜀黍遗存,后来还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各地发现其他早期的农作物遗存,为美洲农业的起源提供了新证据。  
  9、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包括日本和俄国)对中国进行考古调查发掘:  
  在中国,帝国主义者为了凯觎中国的领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纷纷派遣探险队到新疆,搞考古调查、发掘,以掠取古物。当时中国的考古学界,还停留在金石学的阶段,没有人到野外去做考古发掘工作。 
  10、英国考古学家M.惠勒对考古调查发掘的更加科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惠勒(1890——1976)先后在英格兰、威尔士、法国、印度、巴基斯坦进行考古,总结前代田野考古学家们的经验并加以发展,除了提高发掘的技术以外,还强调要提高发掘的目标。他主张考古学家要掘出古代的“人民”,而不仅仅是掘出古代的文物。后来,他把他的观点和方法写成一本题为《从土中发掘出来的考古学》的书,是现代田野考古学的杰作。
  11、印度哈拉帕城址和摩亨佐达罗城址的发掘考古:20世纪20年代,英国学者J.H.马歇尔对哈拉帕城址和摩亨佐达罗城址进行发掘,纠正了吠陀时代以前的印度完全处在史前时代的错误结论,使印度文明史提前到公元前第2千年的前半期。 
  12、中国的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始及其成就 
  13、埃及以外的非洲地区的考古发现:埃及以外的非洲地区曾被看作“黑暗大陆”,没有什么古代文化可言。 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南非和东非发现了南方古猿的化石, 1960年以后,在肯尼亚发现了早于直立人的能人化石。因此学术界认为东非可能是人类最初的摇篮。
  三、中国考古学简史:
   (一)考古学传入中国以前中国考古学的萌芽:  
  1、东汉袁康《越绝书宝剑篇》将中国社会分为石、玉、铜、铁四个时期,与汤姆森“三期说”有异曲同工之处。  
  《越绝书宝剑篇》:“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东海。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不敢服。”
  2、西晋汲郡(今河南汲县)战国魏王墓的盗掘与汲冢竹书的发现: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盗墓贼不准盗掘了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残存十余车竹简,皆蝌蚪文,经过整理,以编年体叙述了夏商周春秋和战国时期魏国的历史,后来称为《竹书纪年》。
  3、唐宋时期石鼓文和诅楚文的发现:  
  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在十块鼓形的石上,每块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国国君游猎情况,所刻书体为大篆,即 文,为秦国刻石,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刻石文字。原石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时发现诅楚文,为秦国刻石,内容为秦王祈求天神制克楚兵,复其边城。已发现三石,但后来原石和拓片渐失传。
  4、金石学的产生与北宋、清代金石学的成就:我国古代具有近代考古学色彩的学科是金石学。所谓金石学是指我国古代对铜器、石刻、玉器等的收集和研究的学问。  
  金石学产生于北宋,以吕大临《考古图》、王黼《宣和博古图》等为代表 ,清代达到鼎盛时期,乾隆时编撰《西清古鉴》等书。民间顾炎武、端方、吴大征 等都是金石名家。  
  (二)近代考古学的传入和中国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 
  1、中国学者对欧洲考古学成就的介绍:19世纪末,欧洲的考古学已经日渐兴盛,趋于成熟。当时已有一些中国学者对他们的业绩十分注意, 曾在著作中加以介绍。 例如:1900年章太炎在《中国通史略例》中介绍西洋史学思想时提及,“今日治史,不专赖域中典籍,凡皇古异闻,种界实迹,见于洪积石层,足以补旧史所不逮者。”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更讲到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考古学家将史前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3期,并将中国古史传说与此比附。
  2、西方国家和日本、俄国等对中国的考古调查与挖掘: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和文化掠夺,纷纷派遣考察团或探险队进入我国境内进行调查和挖掘,主要在我国的新疆、甘肃、内蒙、东北地区、北京、河南等地。主要有: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桑志伟、瑞典的斯文赫定、安特生、日本的鸟居龙藏、俄国的克列缅茨、科兹洛夫等。造成了中国文化遗产的极大破坏,使大量文物流失海外,但也把西方的考古知识与实践带到了中国,对中国考古学的产生起了促进作用。
  3、中国近代三大考古发现之一——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学术界有三大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这些新发现给中国传统学术带来了新的机会,以此为契机,中国学术由古代学术向近代学术转变。王国维“古来新学问起,皆由新发现”,有了新发现,才能作出超越前人的新发现。  
   这三大发现一是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1900年敦煌文书的发现,和二十世纪初流沙坠简的发现。
  (1)1899年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2)1903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 (3)1904孙诒让《契文举例》,第一部甲骨文研究书籍  
  孙诒让(1848~1908),清末经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其代表性著作《周礼正义》八十六卷,是《周礼》研究的集大成作。孙氏1904年所作《契文举例》二卷,内容分为月日、贞卜、卜事、鬼神、卜人、官氏、方国、典礼、文字、杂例十类,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著作。当时他已认识到甲骨文应为商代书契,象形字多而形声字少。他是认识甲骨文字的第一人,不过只是认得一些单字,尚未能读通辞句。
  (4)罗振玉《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考释》  
  罗振玉(1866~1940) 中国近代金石学家,号雪堂,又号贞松老人。浙江上虞县人。罗振玉是最初在甲骨学研究方面取得主要进展的学者。他从1906年着手搜集甲骨,总数近20000片,成为早期收藏最多的藏家。1910年所著《殷商贞卜文字考》,首先考定甲骨出土地安阳小屯为殷墟,并正确地判明甲骨属“殷室王朝的遗物”。随后,编成《殷虚书契前编》(1912)、《殷虚书契菁华》(1914)、《殷虚书契后编》(1916)、《殷虚书契续编》(1933)四书,共收甲骨5000余片,是殷墟正式发掘前零星出土甲骨的最重要集录。罗氏所著《殷虚书契考释》一书, 考释出甲骨文561个,是迄今为止考释甲骨文最多的一个学者。罗氏对金文、简牍、敦煌文书等研究都有重要贡献。此外,罗振玉还于1908和1922年两度抢救内阁大库档案,集资回收,租屋整理,使大批珍贵的明清史料免遭毁灭。因此罗氏是一个对中国文化有重大贡献的人。
  罗振玉政治上比较守旧,曾参预清室的复辟活动,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满洲国”傀儡政权成立后,曾任伪满参议府参议及满日文化协会会长等职。(5)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古史新证》等 王国维(1877~1927), 中国近代历史学家、 金石学家。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年轻时受罗振玉支助,留学日本,1922年 应聘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信导师。 1923年在退位清帝左右任南书房行走。 1924年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讲授 《古史新证》及《尚书》、《说文》、 《仪礼》等课程。 
  王国维的重要贡献,是他在治学方法上,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方法,同清代乾嘉学派的传统考据方法,成功地结合起来,创立和提倡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即将地下的新材料与文献材料并重,古文字古器物之学与经史之学相互表里。同时,又以阙疑的态度,谨慎地对待学术问题,这样,他便取得了前辈学者和同辈学者所无法比拟的成就。   
  王国维研究商代甲骨,最早突破文字考释的范围,将其作为原始的史料,用以探讨商代的历史、地理和礼制,所著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墟卜辞中所见地名考》、《殷周制度论》及《古史新证》等。他第一次证实《史记殷本纪》所载商王世系的可靠程度,并根据卜辞加以纠正,使商史成为信史。
  4、中国近代三大考古发现之二——敦煌文书的发现与研究: 
  (1)1900年王道士发现藏经石室(第十七窟),室内藏满东晋到宋代的古代文物遗书。 
  (2)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骗走近30箱带回英国; 
  (3)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掠走10余箱有重要价值的经卷; 
  (4)1909年将劫余文书运至北京,途中又遭封建官僚和日本人、俄国人的劫掠。 
  (5)1965年在莫高窟第122窟窟前遗址中又有少量发现  
  目前敦煌学研究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其内容包括5——11世纪六、七百年的古代文物,有佛典,其它宗教文献,经、史、子、集,官私档案,医药天文等,有许多用古代少数民族和西域文字写成,如吐蕃文、于阗文、龟兹文、突厥文、回鹘文、梵文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5、中国近代三大考古发现之三——流沙坠简的发现:
  (1)今甘肃北部、内蒙西部的额济纳河流域,古时泛称“居延”或“弱水流沙”,遍地沙 ,绵延300公里。汉武帝时,这里是汉王朝与匈奴激烈争夺之地,汉政府曾在这一带屯戍,修筑军事设施。至今仍保留着大量城障烽塞遗址。但久远的岁月掩盖了昔日的痕迹,千百年来,汉时边地生活的真实状况,后人已难以知晓。
  (2)1906——1908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敦煌西北汉烽燧遗址掘获汉简705枚,1913——1915年又获84枚;
  (3)1913年沙畹教授公布实物照片533支;
  (4)1914年,罗振玉、王国维在日本出版《流沙坠简》;
  (5)1930——1931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居延地区发现汉简一万多枚;
  (6)1959年7月,在甘肃武威磨咀子6号汉墓发现469枚,秋在18号汉墓发现10枚;
  (7)1972——1976年,发现2万余枚;
  (8)1986年放马滩汉墓发现480余枚;  
  迄今共发现近35000枚。三十年代以前出土的叫居延汉简(旧简);七十年代以后出土的叫居延新简。
  6、安特生对仰韶遗址的发掘及对中国学术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当时受聘为北洋政府的矿政顾问(1914——1924),他于1921年与中国地质调查所合作,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并首次发掘了以彩陶和磨制石器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文化遗存,进而提出了“仰韶文化”这一考古学文化名称。这次发掘是把西方近代考古学理论与实践的全过程带到中国、演示给国人的第一次,震撼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在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仰韶遗址的发掘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安特生还在甘肃、青海调查发掘大批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遗址,把以上的发现分成齐家、仰韶(半山)、马厂、辛店、寺洼(卡约)和沙井 6期,并推测它们的绝对年代。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文化西来说”。
  7、1926年李济对山西夏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发掘,是中国学者第一次主持的在中国境内的田野考古发掘。
   李济(1896~1979),中国现代考古学家, 中国最早独立进行田野考古工作的学者。湖北钟祥人。192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5年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人类学讲师,1926年与美国弗里尔美 术馆共同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自行主持的考古发掘。 1929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领导新中国成立前的考古工作,1949年以后为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
  8、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对新疆进行的考古工作:
  1927年瑞典人斯文赫定与中国团体学术协会联合组成西北科学考察团,北京大学教务长徐炳昶(旭生)和北大考古学会黄文弼、袁复礼参加,经费由斯文赫定负担。收获丰富。后黄文弼撰成《罗布淖尔考古记》、《吐鲁番考古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等。
  9、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学组的成立,是考古学在中国诞生的重要标志。
  中央研究院(蔡元培)——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考古学组,后(1929年)任命李济 (不用马衡)为考古学组主任;傅斯年给考古组提出任务:“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东西”。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学组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最重要的考古机构。
  李济、梁思永、董作宾、石璋如、郭宝钧、尹达(刘耀)、吴金鼎、高去寻、夏鼐等都是这一组织的著名的考古学家。
  10、1928年10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学组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是我国考古机构独立进行科学发掘的开端,是考古学在中国诞生的重要标志。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学组成立后,同年10月派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进行调查试掘,准备大规模地展开工作。这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重要标志。从1928年到1937年间对安阳殷墟共进行了15次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达 46000多平方米,发掘了5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清理了10座商代王陵,上千座人牲祭祀坑,出土了22000多片有字甲骨文。新中国成立后,殷墟发掘取得进一步成就。对殷墟的考古发掘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学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考古发掘。对殷墟的考古发掘也培养出了众多业绩辉煌的考古学家,他们从殷墟走向世界,促进了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11、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对北京周口店的发掘及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的发现,是中国考古学产生初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对世界人类化石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1)1921年第一枚人科动物牙齿化石的发现:中国政府聘任的矿政顾问、瑞典地质和考古学家安特生安特生和奥地利人师丹斯基与中国地质调查所合作,在北京周口店采掘脊椎动物化石时,发现龙骨山遗址,后在瑞典整理所出动物化石,发现一枚人科动物的牙齿化石,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2)1927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与美国主办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开始了周口店的发掘。
  (3)1929年在裴文中的主持下,发现第一个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随后,发现大批石制品和人类用火痕迹,使北京人的文化遗存得到确认。 
  裴文中(1904~1982),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北京人第一个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者。河北省滦县人。裴文中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9年12月2日在周口店第1地点首次发现著名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为人类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证据。1933~1934年他主持发掘山顶洞遗址,又获得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遗物。 后留学法国,从法国考古学家步日耶攻旧石器时代考古学,1937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研究员,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学部委员、中国古生物学会名誉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博物馆学会主席等职。 
  (4)1933年裴文中和贾兰坡发掘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贾兰坡(1908~2002),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河北省玉田县人。1931年入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参加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工作,1935年,他接替裴文中主持周口店的发掘。1936年11月接连发现 3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解放后先后主持发掘丁村遗址、□河遗址、西侯度文化、峙峪文化和许家窑人遗址的的发掘后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学地学部学部委员、周口店工作站站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周口店的人类化石研究,是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与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科合作进行的,标本由该院负责人保管,以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标本被弄得下落不明。
  12、城子崖龙山文化的发现:   
  1930年吴金鼎、李济、梁思永对山东历城县城子崖遗址的发掘,辨识了仰韶文化以外的又一种新石器时代遗存,后被命名为龙山文化。 
  13、梁思永发现著名的后冈“三叠层”,开创了我国考古地层学理论。
   梁思永(1904~1954)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梁启超的次子,广东新会人。梁思永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随后去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1930年获硕士学位。归国后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对中国田野考古走上科学的轨道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安阳殷墟、城子崖遗址和两城镇后冈遗址等考古发现。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为该所的建立和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梁思永在学术上的最重要成就,是1931年通过后冈遗址的“三叠层”发掘,第一次从地层学上判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第一次明确了中原地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这两种新石器文与历史时期遗存的相对年代,解决了中国考古学上的这一关键性问题。这是中国考古学开始走向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14、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的成立及进行的考古发掘:   
  1929年11月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在北平成立,设有考古组,徐炳昶(旭生)、苏秉琦为代表人物。1930年对燕下都遗址的发掘;1933~1935年,对关中地区史前和周秦时期遗址的调查,以及在宝鸡发掘斗鸡台周墓。还曾对河北邯郸附近的响堂山石窟作过详细的勘察。
  15、苏秉琦撰写《斗鸡台沟东区 墓葬》和《瓦鬲的研究》,开创了中国考古类型学理论。
  苏秉琦(1909~1997),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河北省高阳县人。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1934~1949年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从1949年以来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教授,兼考古教研室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副会长、会长。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为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为中国考古人才的培养、为中国考古学理论的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苏秉琦从1934年起在陕西省的渭河流域从事田野调查,并参加了宝鸡斗鸡台墓地的发掘。在他所著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和《瓦鬲的研究》(1948)报告中,对所出土的陶器做了深入研究,奠定了我国考古类型学的基础。
  16、我国南方首次发现史前新石器遗址——良渚遗址:
  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于1933~1936年在浙江的一些地方进行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发现并发掘良渚遗址。 
  17、1944年,夏鼐重新发掘齐家文化的墓葬,第一次发现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的地层证据,批驳了中国文化西来说。  
  夏鼐(1910~1985),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之一。浙江省温州市人。1934年夏鼐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35~193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获该校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国社科院副院长。1979年起,被选为中国考古学会会长。1944年夏鼐在甘肃宁定县阳洼湾发掘齐家文化的墓葬,第一次发现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的地层证据,纠正了安特生1925年在甘肃远古文化分期问题上的错误论断。
  18、 古文字研究的新进展:
  (1)董作宾对甲骨文研究的重大贡献 董作宾(1895~1963),中国现代甲骨学家。 字彦堂,河南南阳人。1923~1924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研究生。1928~ 1946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 1928至1934年间,曾8次主持或参加殷墟的发 掘,主编《殷虚文字甲编》(1948)和《殷虚文字乙编》(1948~1953)二书, 选录抗日战争以前1~15次殷墟发掘出土的有字甲骨13047片。 1933年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按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十项标准将甲骨文分成五期,从而使甲骨文的研究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2)郭沫若在古文字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 
  郭沫若(1892~1978), 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字鼎堂。四川省乐山县人。郭沫若 1923年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后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大革命失败后旅居日本,进行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成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开拓者,对古文字学有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以及全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历史研究所所长等职,是中国文化事业的重要领导人。
  郭沫若在古文字上的贡献,一是在甲骨文方面:《甲骨文字研究》和《卜辞中的古代社会》( 1928年),《卜辞通纂》( 1933年),《殷契粹编》 (1937年),晚年担任集成性大型甲骨资料汇编《甲骨文合集》的主编。用甲骨文材料研究商周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二是在金文方面:《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1931)、《两周金文辞大系》(1932)、《金文丛考》(1932)、《金文余释之余》(1932)、《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1934)、《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1935)等。郭沫若还创造了标准器断代法,对两周时期的有铭铜器,特别是西周铜器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把“一团混沌”的传世铜器,第一次变成完整的体系,成为可供古史研究利用的科学资料。郭沫若创立的标准器比较法,至今仍为金文研究者所沿用。
  甲骨文研究的“四堂”:唐兰:“卜辞研究自雪堂(罗振玉)导夫开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古,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  
  甲骨文研究除“四堂”外,还有唐兰、于省吾、陈梦家、胡厚宣等,解放以后有李学勤、裘锡圭等。
  (三)新中国考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考古队伍的成长:新中国成立前全国从事考古工作的只有几十位,他们中很多不是学考古出身的。  
  (1)1952——1955年由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四期考古人员培训班,培养了三百多名考古人员。
  (2)1952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创办,培养了大批考古专门人才;随后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山西大学也先后设立考古专业。
  (3)中国考古学会的成立:中国考古学会是中国考古学界群众性的学术团体,1979年成立,夏鼐、苏秉琦、徐苹芳先后担任理事长。 
   2、考古发掘水平的提高:   
  考古学虽然产生于欧洲,但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和发展。田野考古最初是由李济、梁思永从美国学来的,梁思永、苏秉琦结合中国实际创造出了考古地层学、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等理论,石璋如在殷墟发掘中创造了一套适合中国情况的有中国特色的发掘方法,如布方等;50年代后,夏鼐对中国实行的那套田野考古方法产生了很大影响;苏秉琦对类型学有开拓之功。在梁思永、夏鼐、苏秉琦等考古学大师的指导下,中国考古学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3、考古发掘工作的新进展: 
  (1)旧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在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都已找到旧石器时代遗存,并且发现了年代早于北京人的元谋人和蓝田人,提早了中国考古学的年代上限。各地发现的 200多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地点,代表了人类进化和旧石器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目前,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年代序列,利用各种手段复原古人类的生活环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新石器时代考古:a,早期文化遗存的发现(磁山遗址、裴李岗遗址和大地湾遗址等),找到了仰韶文化的先驱,对探讨中国农业、畜牧业和制陶工艺的起源有重要的帮助。b、在长江流域和其他地区也发现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文化等)。c,黄河、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比较深入。
   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被详细区分为不同类型,对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进行命名及类型划分,在黄河下游发现了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并对山东龙山文化试作类型分析,江汉地区发现有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在太湖附近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并对良渚文化进行命名;北阴阳营遗址的发现。各地的原始文化,既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又有密切的相互关系,共同组成丰富多采的中华远古文化。
  (3)青铜时代的研究:
  A,青铜铸造业出现和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现有早期铜器标本的科学鉴定表明,中国至迟在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晚期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B,夏代考古取得重大进展:对传说中夏人活动关系密切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进行了调查发掘,又对与之有密切关系的二里头文化和龙山文化进行分期和划分类型的工作。
  C,商殷时代的考古研究:现已发现商代早期两座都城遗址─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同时,北起长城内外,南至长江中游,都曾发现商殷时期的遗迹或遗物。其中较重要的有:黄陂盘龙城遗址、清江吴城遗址、藁城台西遗址、铜山丘湾社祀遗址、益都苏埠屯商墓,以及辽宁喀左、山西石楼、陕西城固、湖南宁乡等地接连出土的铜器。对安阳殷墟继续发掘并进行详细的文化分期,小屯南地和花园庄东地又发现两批刻辞甲骨。
  D,西周时期的田野考古工作:50年代通过丰镐地区的发掘,初步建立起西周考古的断代标尺。70年代以来,在周原遗址先后发掘了西周早期和中期的两处大型建筑基址,并且出土一批周初的甲骨文,又曾多次发现铜器窖藏。其他地方的重要发掘有:洛阳东郊的西周王室铸铜遗址,北京琉璃河的燕国早期贵族墓地,山西翼城晋侯墓地等。各地成批出土的西周铜器,不少具有王世明确的长篇铭文,为西周铜器的断代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E,春秋战国时期考古发现,对集中代表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列国都城,都作过勘察工作;各地发掘的几千座东周墓葬,如曾侯乙墓、江陵楚墓等。 
  (4)铁器时代考古:过去不被重视的秦汉及其以后时期的考古研究,30多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古不考三代以下”的状况早已改变。
  A,历代都城遗址的勘察发掘已经全面展开。
  B,秦汉及其以后时期的陵墓制度。历代帝陵方面的田野考古工作主要有:秦始皇陵的勘察和陪葬墓、兵马俑坑等的发掘,西汉诸陵的调查和杜陵门址、寝殿的发掘,六朝陵墓的调查和若干帝陵的发掘,北魏方山永固陵的发掘,唐代和北宋诸陵的调查,以及南唐二陵、西夏王陵和明定陵的发掘。各地发掘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数以万计,积累资料较多的地区都已分别进行了各代墓葬的编年研究。各地墓葬所出数千方墓志,又对文献记载中的史实有许多补正。
  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考古》杂志于2001年组织选定出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
  1.北京周口店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与北京人、山顶洞的发现 
  2.云南元谋人的发现
  3.陕西蓝田人的发现
  4.辽宁营口金牛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及金牛山人的发现
  5.广东曲江马坝人的发现
  6.河北阳原泥河湾旧石器时代遗址群的发现与发掘
  7.山西襄汾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8.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9.湖南道县玉蟾岩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掘
  10.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1.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2.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3.湖南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4.内蒙古赤峰兴隆洼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5.河南渑池仰韶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6.陕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7.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8.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19.山东泰安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地的发掘
  20.四川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21.湖北京山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22.河南安阳后冈三叠层的发现
  23.河南陕县庙底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24.河南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
  25.上海青浦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26.山东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
  27.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群的调查与发掘
  28.湖北天门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群的调查与发掘
  29.甘肃临洮马家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30.青海乐都柳湾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墓地的发掘
  31.辽宁凌源、建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发掘
  32.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33.广东曲江石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34.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
  35.香港马湾岛东湾仔北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址的发掘
  36. 台湾台北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37.甘肃广河齐家坪齐家文化遗址的发掘
  38.河南偃师二里头村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39.山西夏县东下冯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  
  40.内蒙古赤峰夏家店早期青铜时代遗址的发掘  
  41.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和墓地的发掘  
  42. 河南偃师商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43.河南郑州商代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44.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方国遗址的发掘  
  45.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46.江西清江吴城商时期青铜文化遗址的发掘  
  47.江西新干商代晚期大型墓葬的发掘  
  48.四川广汉三星堆相当于商代晚期祭祀器物坑的发掘 
  49.陕西周原西周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50.陕西丰镐西周都城遗址与墓地的发现与发掘 
  51.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都城遗址与贵族墓地的发掘 
  52.山西曲沃西周晋国贵族墓地的发掘 
  53.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虢国上阳城与虢国墓地的发掘 
  54.山西侯马东周晋国故城遗址的发掘 
  55.河南新郑东周郑韩故城遗址的发掘 
  56.河北易县战国中晚期燕下都遗址的发掘 
  57.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的发掘 
  58.湖北江陵东周时期楚都纪南城周围东周墓群的发掘
  59.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的发掘
  60.湖北铜绿山西周至汉代矿冶遗址的发掘
  61.陕西咸阳秦咸阳城及秦宫殿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62.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的勘探与发掘
  63.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与龙岗秦墓的发掘
  64.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的勘探与发掘
  65.陕西西汉帝陵的调查及陵园的勘探与发掘
  66.河北满城汉墓的发掘
  67.江苏徐州地区汉代楚王陵的发掘
  68.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
  69.广州汉代南越王墓的发掘
  70.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发掘
  71.河南洛阳烧沟汉墓的发掘
  72.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及贵族墓地的发掘
  73.居延汉代遗址与简牍的发现与发掘 
  74.河南洛阳汉魏洛阳城遗址的勘探与发掘 
  75.新疆楼兰汉晋楼兰古国都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76.新疆民丰尼雅汉晋时期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77.河北临漳曹魏、北朝邺城遗址的勘探与发掘 
  78.湖南长沙走马楼三国孙吴简牍的发现 
  79.江苏南京地区东晋、南朝模印拼嵌砖画大墓及大族家族墓地的发掘 
  80.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调查与发掘 
  81.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调查
  82.吉林集安高句丽王室、贵族墓葬的调查与发掘 
  83.甘肃敦煌石窟的发现 
  84.山东青州龙兴寺古代窖藏佛教造像的发现 
  85.隋大兴唐长安城址的调查与发掘 
  86.隋唐洛阳城及宋代衙署庭院遗址的勘探与发掘
  87.山西太原隋代虞弘墓的发掘
  88.陕西唐陵陪葬墓的发掘
  .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的清理发掘
  90.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公元4~8世纪墓群的发掘及文书的发现
  91.黑龙江宁安唐代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调查与发掘(1963~1965年度)
  92.江苏南京五代南唐二陵的发掘
  93.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墓的发掘
  94.河南禹县白沙宋墓的发掘
  95.宁夏银川西夏王陵的调查与发掘 
  96.浙江南宋龙泉窑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97.陕西铜川唐至明代耀州窑遗址的发掘 
  98.西藏古格王国都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99.北京元大都遗址的勘察与发掘 
  100.北京明定陵的发掘
  4、综合性、理论性研究的深入:
  (1)夏鼐考古学文化的定名理论 
  (2)苏秉琦新石器文化的区、系、类型理论的提出:随着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田野考古的普遍展开,人们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加深,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区、系、类型理论。1975年,苏先生发表《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理论问题》
  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是指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包括一部分青铜文化)横纵两方面的关系,即文化 的空间分布和在时间上的延续及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 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各个区域内在的基本文化特征和 文化发展的源流关系。
  系是区内文化发展的先后序列。 类型是文化区内的区域性差异,是文化的分支。 区是表示横的关系,是空间分布,是块块;系是表示纵的关系,是时间的垂直关系,是条条;类型是分 支。所以区、系、类型整体上又可称为“条块”说。
  六大区系:1、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3、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5、以环洞庭湖和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严文明提出不同的六大区:中原文化区、山东文化区、甘青文化区、长江文化区、江浙文化区、燕辽文化区;
  区、系、类型理论建立了中国新石器文化的总框架和总谱系,反映了中国早期文化、文明的发展进程,彻底打破了中原一统的中国文化和文明单源说,阐明了中国古代文明由多元逐渐走向一统的历史进程。  
  (3)苏秉琦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道路的探索——古文化、古城、古国、方国、帝国理论的提出。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