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出,圣才考研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欢迎大家点击查看!更多考研动态|模拟试题|历年真题请关注圣才考研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整合中国地质大学原有6个部级重点实验室相关优质资源基础上,依托地质学和资源工程两个国家重点学科组建的。2005年与2010年5月,分别接受了国家科技部组织对地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获得良好实验室成绩。2015年历时7个月5年一次的全国地学领域4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过程中,地矿国重取得优秀成绩,在高校地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排名第二,奠定了我校在固体地球科学领域中的领先地位,对学校的学科评估,人才培养与引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及中国地质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的发展迈入了新的阶段,成为开展高层次国际交流与合作、凝聚高水平创新研究队伍、实现大型仪器设备高效运行和关键技术创新、取得一流创新研究成果和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平台,在推动我国固体地球科学发展和保障国家矿产资源战略需求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为提升我国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验室总体定位和目标:面向地球科学和技术前沿及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矿产资源安全的战略需求,通过开展前沿性和创新性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原创性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创新研究群体和多学科交叉杰出人才。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在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具有国际影响的一流研究基地,服务于国家矿产资源战略需求。


  实验室主要开展以下四个方向的研究:①岩石圈物质组成结构和演化与成矿地质背景;②层圈相互作用和成矿作用动力学;③成矿系统与矿产资源预测评价;④实验分析与探测技术。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63人,其中教授48人(博士生导师45人),副教授11人,讲师和助理研究员4人。固定人员中研究人员50人、技术支撑研究人员10人、科技和行政管理人员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国家百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实验室6位教授入选爱思唯尔2017年高被引榜单地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6人进入ESI全球地球科学家高引用前1000名(3人进入前200名)。


  实验室面向国家目标,围绕重点研究方向承担了大量高级别的科研项目。近五年中,主持了包括2项973计划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267项。在大陆俯冲过程与壳幔相互作用、西南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地幔柱活动与成矿系统、华北克拉通破坏、矿物新发现、矿产资源预测理论和方法及找矿突破以及高温高压实验仪器研制和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公认。成矿系统与非线性矿产预测评价研究,在国际相关领域起到了引领作用,推动了胶东金矿区、西南三江成矿带、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等地区的找矿重大突破,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现4种新矿物并获得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分类命名委员会批准,相关研究成果入选中国地质学会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2018年,实验室人员全年共发表SCI论文155篇(第一作者第一单位96篇),其中T1区论文20篇(第一作者第一单位9篇),T2区论文99篇(第一作者第一单位68篇)。T2区以上期刊论文共119篇,占到SCI论文总数比例达到77%,T2区以上期刊论文数比上年度增加23%。


  近五年来,实验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1项排名第一、2项排名第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排名第七)、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排名第七)、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


  实验室研究人员培养的研究生发表T3以上学术论文55篇,其中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以实验室为第一单位发表T1学术论文7篇。出国参加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大会等国际会议、学术交流68人次。实验室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11人。王向东同学获得2018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研究生中有9人申请到2018年国家奖学金,9人获2018年校级优秀博士、硕士论文。


  围绕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成矿复杂系统与矿产资源预测评价两大重要科学问题,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共计30所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了深入的合作,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实验室对国际合作精心组织、长远谋划,形成了鲜明特色,收到很大成效:


  以高等学校创新引智基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及其他研究团队为重要依托,形成合作合力,产生重要影响。


  瞄准世界一流研究单位开展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六年来,实验室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美国地质调查局丹佛研究中心、澳大利亚壳幔流体系统卓越研究中心、澳大利亚国家优秀矿床研究中心、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工业学院等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开展全方位合作,形成了一批稳定的国际合作单位。与上述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40人。


  鼓励研究人员充分发挥个人兴趣和特长,到国外热点地区开展前沿性的国际合作。以合作研究成果为基础,在Nature Communications、Geology、Earth-Science Reviews、Earth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等重要刊物上联合发表SCI论文168篇。五年中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主题报告、特邀报告45次,出国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300人次。


  积极邀请知名学者开展合作,包括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或地区的124名知名学者来华开展合作研究。美国科学院院士、马里兰大学Roberta Rudnick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辛辛那提大学Thomas Algeo教授和苏黎世联邦高等工业学院Detlef Günther教授受聘为国家人才计划B类专家、加拿大温莎大学Ali Polat教授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王雁宾教授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以上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促进了实验室的创新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极大地提升了实验室的国际影响力。


  实验室以国际一流设备为平台、以创新研究方法为龙头、以微区地球化学分析和地球深部物质与高温高压实验、多尺度地质过程三维虚拟与模拟实验为特色的实验支撑体系。深化学科-人才-项目-基地-成果、国际合作与对外服务一体化建设,并利用开放流动机制和公用平台等有利条件,吸纳本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研究力量,已成为我国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领域的重要基地。


  2010年我室正式被列入研究生招生单位。拥有7个硕士专业、6个博士专业。分别是化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拥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博导风采(招生在实验室)


  赵来时: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质大学科研平台联合党总支书记,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及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国际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界线工作组(Induan-Olenekian Boundary Working Group,IOBWG)选举委员会委员。美国AGU会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长期从事三叠系地层学、牙形石古生物学及演化、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先后主持5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及973子课题等,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共发表35篇,包括Earth-Science Reviews、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eochemical et Cosmochimica Acta、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等国际主流刊物上。曾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和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连续多次获湖北省大型仪器协作先进个人称号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7年当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六届“研究生的良师益友!


  胡兆初: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ellow)。《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顾问编委,《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编委。曾获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以及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长期从事大陆地壳化学成分以及元素和同位素分析新技术、新方法开发等研究工作。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论文44篇(36篇影响因子大于3)。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共被SCI他引1051次。和他人合作共计发表SCI论文170余篇。H-index因子为30。


  左仁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学地质与矿产勘查研究;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学会Council及Fellow、国际经济地质学家学会Fellow;国际SCI收录期刊Computers&Geosciences(2018-至今)、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2017-至今)、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2013-至今)、和Geochemistry:Exploration,Environment,Analysis(2017-2018)的Associate Editor;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SCI论文收录论文80篇,SCI他引1100余次,1篇论文为ESI高被引论文;主编及合作主编SCI专辑4部,获得3项软件著作权和1项国家发明专利;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5)、青年长江学者(2018)、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11),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201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2014)、国际地球化学学会Kharaka奖(2015)和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2018)等荣誉和奖励。


  叶宇: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第11批青年人才计划支持获得者(地球与环境科学方向)。主要从事高温高压实验和矿物物理研究,通过多面压机和金刚石压腔技术模拟在地球深部温度-压强条件下,矿物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已经在PNAS,GRL,JGR,Am Min,CMP等地球科学以及矿物学领域的国际重要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6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1篇。


  巫翔: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者,曾入选北京大学百人计划学者,主要从事地球深部物质的高温高压研究,已在Nature Comm、EPSL、GRL、JGR-Solid Earth、PRL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了SCI论文96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62篇),主持基金委重点项目1项和面上项目3项。


  周炼: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非传统稳定同位素(Mo、Cu、Zn、Ca、Ga等)分析方法及在成矿过程及表生过程中同位素分馏机理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973项目子课题1项以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在Chemical Geology、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SCI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合著专著2本,参与编写教材1本。


  王璐: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获得者,《Geodinamica Acta》杂志副编辑、《Journal of Earth Science》科学编辑。从事俯冲带-造山带的构造-变质演化史研究,涉及超高压-高压变质岩和混合岩的构造地质学、显微构造、变质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多尺度研究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7项,参加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American Mineralogist、Lithos等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


  陈唯: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获美国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地质学博士学位。研究感兴趣的对象是火成碳酸岩,方法是地球化学,技术手段是微区原位分析。近期感兴趣的研究课题:1)火成碳酸岩做岩石探针探究地幔演化;2)火成碳酸岩相伴生的稀土、铌等矿床成因探究;3)火成碳酸岩与地球深部碳循环;4)原位LA-(MC)-ICP-MS元素-同位素分析方法的建立与优化。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参与),重点研发国际交流项目一项(参与)。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教授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包括矿床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专业英语、博士生专业英语写作等。


  訾建威: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致力于独居石、磷钇矿等含铀副矿物的高精度、微区原位U-Th-Pb年代学研究,特别应用于厘定中-低温地质过程如沉积成岩、中-低级变质、热液流体活动及相关成矿作用的精确时限。先后主持/参与多项重要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重点项目和澳大利亚ARC基金项目等。研究区域和课题涉及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玄武岩和基性岩墙成因、三江古特斯造山带构造岩浆演化、澳大利亚Capricorn造山带构造-热液与成矿历史、非洲East African Nickel Belt超基性岩侵位与Ni-PGE成矿时限及区域构造热历史等。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SCI收录47篇,发表在Am J Sci、Chem Geol、CMP、Econ Geol、Geology、GSA Bulletin、Lithos、Precambrian Res、Tectonics等期刊。研究成果累积被引800多次。


  熊庆:教授,博士生导师。“地大百人计划”和“腾飞计划”入选者。围绕“岩石圈地幔形成与演化过程”、“板块汇聚碰撞动力学机制”、“俯冲带深部壳-幔相互作用与浅部资源环境响应”三大科学问题,选取特提斯构造带和大陆碰撞造山带产出的地幔橄榄岩和蛇绿岩,开展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人才培育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多项。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Journal of Petrology、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等地学权威SCI期刊发表论文34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10篇。SCI他引总计420余次。H-index因子为13。


  热忱欢迎广大考生报考我室硕士研究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详情下载查看附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章程及专业目录.pdf


  来源:http://zhinengdayi.com/page/detail/PVKZRL/892/34938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wq)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