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学工程简介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光学工程简介已出,圣才考研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欢迎大家点击查看!更多考研动态|模拟试题|历年真题请关注圣才考研网


光学工程简介


  一、光学工程学科基本情况与学科特色


  本学科源于1952年北航建校伊始。1956年为满足“两弹一星”惯性制导的急需,由钱学森先生提议我国惯性技术的奠基人林士谔先生创建了“航空陀螺及惯性导航”研究室,1981年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获批全国首批博士点,1988年获批全国首批重点学科,1996年光学工程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成立仪器光电学院,光学工程学科独立建设并于2005年获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08年获批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参与多项国防重大工程,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09年本学科主持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2009年习近平副主席视察“惯性技术”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历经60年与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共同建立起一支由院士、长江学者为带头人的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拥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形成特色鲜明的3个主要研究方向:


  (1)光电子器件与光纤传感技术


  80年代初张维叙先生率先在国内开展光纤陀螺技术研究。突破了保偏光纤耦合器、集成光学调制器和抗辐射光纤光源等核心器件的技术瓶颈,为我国高精度光纤陀螺的发展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张春熹教授的“高精度光纤陀螺XXX技术”获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近年来,瞄准国际发展前沿,冯丽爽教授开展微光机电系统(MOEMS)惯性仪表技术研究;杨远洪教授开展新型光子晶体陀螺技术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开展了光纤电流电压互感器、光纤温度和光纤分布传感器研发,实现了国防技术的军转民应用。靳伟教授在光子晶体光纤技术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为国际领先水平。


  (2)光学惯性与精确制导技术


  本学科一直引领国内光纤陀螺技术的发展,90年代末团队开展了高精度光纤陀螺及其惯性导航与精确制导技术研究,研制的高精度导航制导系统已用于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等领域的多个武器型号。研制的“高动态”惯性导航制导系统应用于某型号导dan,实现了我国惯性技术从机械陀螺到光纤陀螺的跨越;研制的“三轴一体轻小型”高精度惯导系统成功应用于国家某重大工程,与2008年获得国家技术进步特等奖。近年来,针对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继续开展更高精度、更高可靠的光学惯性仪表及系统技术研究。


  (3)高光谱遥感与信息处理技术


  袁艳教授开展了超光谱成像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国家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做出了重要贡献。赵慧洁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光谱遥感成像建模与仿真关键技术研究,并在“高分XX”等国家重大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


  二、光学工程学科社会贡献


  (1)提供决策咨询,建立相关技术标准


  张维叙先生自“七五”以来,先后担任总装惯性技术专家组和“863”专家组专家,为我国光纤陀螺早期技术路线确定和战略发展规划做出重要贡献;张春熹教授从“十五”以来,先后担任总装惯性技术专家和“863”某主题专家组副组长;宋凝芳教授任“863”某主题专家组成员;赵慧洁教授任“高分”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李立京副教授担任“863”某主题技术组成员。作为牵头单位,制订了光纤陀螺的国军标和技术规范,形成了光纤陀螺主流方案的技术体系和生产规范。


  (2)支持产业发展


  坚持产学研用发展思路,形成创新性成果。在航天领域,与航天科工四院组建“航天惯性技术工程中心”,联合建立光纤陀螺惯导系统生产线,实现年产值4亿元人民币。在航空领域,与中航集团618所建立“光电子技术联合开发中心”,联合成立中航捷锐(北京)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实现闭环光纤陀螺系统航空领域的批量生产及应用。在船舶领域,为中船重工707所批量提供高精度光纤陀螺,为中船重工453厂建立光纤惯性系统联合生产线。


  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学生培养及在职培训,为国内光纤陀螺技术领域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才,现已成为国内相关单位的重要领导或技术骨干。


  (3)大力弘扬钱学森精神,励志青年人才


  始终把钱学森先生的名言“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有成果的”作为本学科座右铭。在教育部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学院院长房建成教授作为高校代表,介绍了在钱学森精神指引下如何开展自主创新的体会。学科带头人张春熹教授担任惯性学会科普部副部长,在多所著名中学做了相关主题的励志报告,反响强烈。


  (4)本学科专职教师部分重要社会兼职


  靳伟教授为国际OFS会议国际执委,多个国际期刊编委;赵慧洁教授为《光学精密工程》编委;杨远洪教授为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光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红外与激光工程》编委;牛燕雄教授曾担任总装通用装备保障部、总参动员部专家组成员,担任《红外与激光工程》、《应用光学》编委;欧攀副教授为《激光技术》编委。


  (5)提升我国空间科学与技术的国际影响力


  2008年在中、英两国航天局支持下,本学科与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一起组织国内37家单位与英国卢瑟福-阿普尔顿国家实验室为首的17家英国单位,共同组建“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在微纳卫星分布式组网探测、深空探测及有效载荷技术等领域开展了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加快中英空间科学和技术合作的重要桥梁,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来源:http://yqgdxy.buaa.edu.cn/xyjj.jsp?urltype=tree.TreeTempUrl&wbtreeid=1040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wq)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书(题库)

查看全部>>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