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东学院简介
中东学院成立于2018年,在原阿拉伯学院基础上建立。现有阿拉伯语、波斯语、希伯来语、土耳其语四个专业。学院前身为1964年设立的阿拉伯语专业,是教育部最早确定的七个阿拉伯语专业教学单位之一。2005年,阿拉伯语专业荣获北京市教委“4211工程”品牌专业称号,2007年被评为教育部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9年阿拉伯语专业获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波斯语专业获批“双万计划-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现设本科、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三个办学层次。硕士研究生培养包含四种类型,分别是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学术学位、国别和区域研究(中东研究)学术学位、翻译学(阿拉伯语)学术学位和翻译硕士(阿拉伯语口译、阿拉伯语笔译)专业学位。自本专业成立以来,招收学生40余届,培养了7位共和国大使,毕业生中近百人担任驻外大使、参赞、高级记者、译审、教授等,成为我国外事、外交和外贸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东学院现有在校生347人,中国籍教师26人,外籍专家3人。中国籍教师中高级职称近40%。学院整体教师学历较高,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为100%,其中博士(含在读)16名。其中,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知名学者包括资深翻译家张志华、马瑞瑜,教育部外指委阿拉伯语分委会原主任委员周烈,原委员张洪仪,现副主任委员肖凌等。近年来,师资团队荣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北京市一流专业”“北京市品牌专业”“北京市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等荣誉。
中东学院拥有多个学科相关国家高端平台,其中包括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阿拉伯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专家委员会秘书处、中非“20+20”合作计划承办单位。近年来,学院把握国别区域研究机遇,科研数量积累和质量提升实现进一步发展,科研实体能力建设迈向新的台阶。2020年,我院阿拉伯研究中心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2021年,《阿拉伯研究论丛》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近来来,学院获批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十项余项省部级重点和一般项目。近三年,共发表50余篇高质量论文,其中特类成果4篇,A类核心8篇;向国家部委和企业报送重要咨政报告累计8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部,其中译著3部;参与国家级高端翻译20余次;多次获得省部级和校级科研成果奖励。
中东学院与国外多个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已与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伊朗德黑兰大学、土耳其爱琴海大学、以色列海法大学、埃及金字塔战略研究中心等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的校际交流关系,本硕博国际交流比例达50%以上。学院已成功举办阿拉伯研究国际论坛九届,中摩文化与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十届。此外,学院还承办了“中沙文化交融”中沙青年对话会,阿拉伯20国记者团访问座谈会等活动。学院承建的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孔子学院为全球示范孔院。
学院党的建设坚实有力。中东学院党总支凭借扎实的党建工作获得了“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人荣获“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人获“北京市优秀思政工作者”。学院屡获“北京市先进职工小家”“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巾帼文明岗”“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巾帼标兵岗”等十余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五十多年来,中东学院“立京华,见中东”,始终坚持“师生一家、追求卓越”的办院精神,坚持“以本为本,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致力于构建更高水平的中译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中东区域国别学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助力学校建成具有鲜明北京特色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贡献力量。
来源:http://smes.bisu.edu.cn/col/col1252/index.html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Copyright©2007–2024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