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简介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简介


  土地科学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北京地质学院测量教研室,我国著名大地测量学家周卡教授担任首任教研室主任,1994年开办测绘工程专业;1999年开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04年成立土地科学技术系,2006年升级为土地科学技术学院,2017年开办土地整治工程专业,2021年开办遥感科学与技术、自然资源登记与管理专业。


  学院现下设测量与导航工程、遥感地理信息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土地整治工程、公共政策5个系,拥有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月球与行星探测国际合作研究分中心、自然资源部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资源环境与灾害监测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


  学院目前拥有测绘工程(含卓越计划)、土地资源管理(含卓越计划)、土地整治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自然资源登记与管理5个本科专业;测绘科学与技术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资源与环境(测绘工程方向)专业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MPA)以及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方向)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以大地测量、卫星定位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为基础,以对地观测技术、工程测量、数字摄影测量、工程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调查登记、国土空间规划、国土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低效用地再开发为特色,构建国土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灾害监测、土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管理的学科体系,成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新的学科增长点之一。2008年、2009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分别被评为北京市及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测绘工程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2011年测绘工程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12年,测绘工程成为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测绘工程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019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测绘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3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8人,讲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2人、硕士学位教师2人。另外,聘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总参测绘局、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部门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学院的兼职教授。学院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研究方向齐全、稳定。承担着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研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德合作与交流和面上)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项目150余项;与全国10余个省市自然资源部门进行合作研究。近五年出版各类专著、教材26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600余篇。


  学院现有测量工程、数字摄影测量、土地信息技术、土地利用工程等实验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和国土测绘地理信息工程北京高等学校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拥有国际领先的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系统、GNSS-CORS站与动态RTK测量系统、超宽带、WiFi、视频定位与测图系统、三维激光扫描仪、地基干涉雷达测量仪、GNSS/INS组合导航系统、光纤惯性传感器、多传感器自主定位与环境感知移动实验平台、测量机器人、数字陀螺仪、全站仪、精密水准仪、机载、地面高光谱相机、ASD便携式地物光谱仪、全部直读等离子光谱仪、高压密闭微波消解系统、HP图形工作站等仪器设备400余台(套)以及北斗/GNSS、摄影测量、遥感、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系统等教学科研软件;建有教育部“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矿山土地整治与测绘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北京市“中国测绘科学院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戴河地质认识教学实习基地、周口店测绘与土地调查实习基地、南方公司测量教学实习基地、国土资源部房山综合勘查技术野外基地、平朔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野外基地、山西晋城产学研基地等8个稳定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四委员会第五工作组主席单位、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土地利用工程专业委员会挂靠在本院,为全院师生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学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培养自然资源领域高层次人才为宗旨,贯彻学校“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国内、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来源:https://slst.cugb.edu.cn/xygk/lsyg/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