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简介
一、历史与概况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由早年留学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老一辈心理学家阮镜清(1905-1993)教授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之后在他的带领下涌现出了肖前瑛、沈家鲜、许尚侠等一批优秀的心理学家,在教育心理、发展心理、实验心理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在国内外心理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1981年获批心理学专业硕士点,1982年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原教育系设置了心理学专业,开始招收第一届心理学专业本科生。1984年教育心理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第一届博士研究生。
1985年12月经原广东省高教局批准成立心理学系。1999年12月心理学系与学校原教育学系、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合并组建了教育科学学院,下辖与心理学科相关的二级机构包括心理系、应用心理系、人力资源研究所和心理应用研究中心。2012年7月心理学科重新组建,成立了心理学院。现心理学院包括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系、人力资源管理与心理测评系、心理应用研究中心等二级机构。
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从老一辈心理学家的开山铺路到最近30年的阔步前行,我校心理学科的学科与专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1986年教育心理学首批获批广东省重点学科,1997年通过国家立项成为华南师范大学“211工程”3个第一层次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1999年被确定为广东省15个第一层次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并获批设立首批广东省特聘教授岗位。2001年获批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1年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部共建),2002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心理学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3年心理学本科专业被评为广东省第一批名牌专业,2006年心理学科获批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08年获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实验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心理学界第一个),2010年心理健康与认知科学实验室获批“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012年心理学一级学科获批广东省第一层次建设攀峰重点学科,2014年获批“广东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提升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心理与行为科学学科群”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2010年受广东省政府委托设立“广东省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应急技术研究中心”,2011年受广州市政府委托设立“幸福广州心理服务与辅导基地”,2015年教育部在我院设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广东省心理学会”也均挂靠于我校心理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在2009年、2012年连续两届均排全国第三名,在2012年全国“211工程”三期建设验收中,心理学科“学习与人的素质发展”在全国人文社科大类100多个项目排名前四名(3.36%),在2017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我校心理学科与北师大心理学科、北京大学心理学科并列被评为A+,2017年、2018年心理学科在上海软科学科排名中均位居第二。
回顾过去,硕果累累,我们倍感自豪!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砥砺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加快内涵式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心理学科、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二、师资队伍
共有教职工83人,专任教师59人。教授33人,副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28人,硕士生导师57人。博士学位获得者55人,在国外、境外(香港)获得博士学位或有一年以上留学经历者47人。
现有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社科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5人,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3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4人,广东省“珠江学者”与“青年珠江学者”共11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1人,获批国家重要海外人才引进计划的青年项目1人。2018年心理学科教师团队获批国家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9年,心理学院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称号,同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现已形成由国内著名学者领头、知名学者为中坚力量、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的年轻学者为后备军的梯队式结构,拥有一支实力雄厚、梯队整齐、具有高度协作精神、生机勃发的学科队伍。
学院学科带头人莫雷教授,历任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心理学科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0年)(由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协联合组织),2007年被评为全国教学名师,2011年获得广东省首批“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2018年获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
莫雷教授主持完成和在研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多项,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委托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四十多部,发表学术论文近三百篇,2010、2011年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连续发表系列论文3篇(其中两篇第一作者),科研成果获全国和省部级一等奖等15项。已培养博士60余名,硕士百余名,所培养的博士王穗苹、王瑞明分别获2002年、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第一层次学术梯队中,刘鸣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前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李红教授、郑雪教授、张敏强教授、温忠麟教授等都是国内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他们都担任了中国心理学会理事或下属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第二梯队的成员中,郑希付教授、王穗苹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优博)、张卫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何先友教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范方教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黄瑞旺教授、陈俊教授、刘志雅教授、王玲教授、刘学兰教授、王才康教授、田丽丽教授等,均有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梯队中,陈骐教授(“青年长江学者”,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优博)、孟明教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王瑞明教授(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全国优博)、丁玉珑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王凌教授、陈琦教授(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梅磊磊教授(全国优博)、秦鹏民教授(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马宁教授、张喜淋教授、陈娟教授、曲琛教授、陆爱桃教授等青年教师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科学研究
当前学院和学科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向:学习认知过程与智力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心理健康维护与国民心理素质提升研究,脑认知与情绪障碍发生机制及干预研究,认知与健康素质互联网测评大数据研究。
学院一贯以科学研究为“立身之本”,注重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近年来无论是科研项目、学术论著,还是科研获奖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快速和可持续的发展。
( 1 ) 科研项目
2013-2017年的五年里,获批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158项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本43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6 项(含1项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省部级项目138 项;横向或委托项目43项(其中横向项目29项)。获批研究经费共计5700 余万元。2018年又新获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项目2项。
( 2 ) 科研成果
2013-2017年间出版学术著作51部(第一单位),以第一单位在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59篇,其中《心理学报》82篇,曾在《心理学报》发表论文数量多年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在SCI、SSCI期刊发表论文372篇(第一单位), 其中在《PNAS》、《Journal of Neuroscience》、《Cerebral Cortex》等高影响因子的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系列论文。
2013-2017年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Cerebral Cortex、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等发表的10篇代表性论文,平均影响因子9.96。
莫雷教授2010、2011年连续两年以第一作者在PNAS发表系列论文,温忠麟教授的论文他引频次连续三年在全国心理学类期刊论文中排名第一。
( 3 ) 科研获奖
在2013-2017年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2项,其中包括第六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2015年,该届唯一的心理学一等奖)、二等奖1项(2015年),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2016)。自2005年广东省设立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来连续每次都获得该奖项一等奖(2005:莫雷;2007:温忠麟;2009:张积家;2011:王穗苹;2013:范方;2015:莫雷,陈琦;2017:温忠麟,攸佳宁)。
人才培养
本学院和学科一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坚持通过立足国际前沿、立足国家与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科学研究与应用研究,培养高质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现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1个。
( 1 ) 培养规模
在本科教学层面,每年招收心理学专业基地班、心理学专业心理辅导与咨询方向、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测评方向等本科生120人。
研究生层面,每年招收全日制硕博士研究生200人左右,在职兼读研究生200人左右。其中,从1994年至今每年在澳门招收在职兼读研究生40-60人,2009年起至今每年在台湾招收在职兼读硕博士研究生20-30人。为进一步更好地服务社会、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分别与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南方人才市场建成了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 2 ) 培养成效
继2002年王穗苹的学位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后,2011年王瑞明的学位论文再次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研究生在学期间每年以第一作者在SCI、SSCI发表的论文30篇左右,在《心理学报》发表的论文20篇左右,在CSSCI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2010届博士生朱祖德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认知神经科学权威刊物《NeuroImage》(影响因子6.817)上发表论文。2011届博士生徐贵平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刊物《PNAS》(影响因子10.591)上发表论文。2012届博士生李董平以第二作者在Psychological Bulletin(影响因子14.457)以华师为唯一作者单位发表论文,这是国内学者首次以主要学者在这个刊物上发表论文。2015届博士毕业生黄赛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IF:7.869)发表论文,冯刚毅第一作者在Cerebral Cortex(IF:8.665)发表论文。
本学科培养出了莫雷(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原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刘鸣(原华南师范大学校长)、陈中永(原内蒙古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陈哲(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发展系系主任)、陈静(汉城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单打冠军,奥运史上第一个乒乓球女单冠军)、陈绿平(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江南(原广州市体育局局长、原恒大集团副总裁、原恒大皇马足球学校执行校长)、李雅林(省委副秘书长、省信访局局长)、林日团(珠海市教育局局长)等杰出人才。
五、条件建设
( 1 ) 条件概况
本学院和学科的学科用房从原来的约300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7000多平方米,拥有一栋独立的心理学院大楼,另外,还有磁共振实验中心约1500平方米。
( 2 ) 实验室建设
学校投入经费2000万购置3T核磁共振系统,建立了核磁共振实验室(fMRI),推动本学科的研究向认知神经科学的纵深迈进。同时,研发心理应用技能实训平台,在全国开创系统地培养应用能力的新途径。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进一步拓宽实验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目前,本学院已经拥有:磁共振实验室、ERP脑电实验室、脑损伤与认知障碍实验室(合作)、眼动仪系统认知实验室、E-Prime系统学习与认知团体、个体实验室、语音分析实验室、近红外光学成像实验室、生物反馈与心理训练实验室、心理测评实验室、行为观察与监控实验室、用户体验实验室、睡眠心理实验室等,以及新一代的眼动仪、脑电仪、rTMS、tDCS、生理多导仪等仪器和设备。
社会服务
长期以来,本学院和学科始终注重根据国家与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应用研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服务于国家尤其是广东省的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选介如下:
( 1 ) 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心理援助工作与研究,成为广东省抗震救灾的一面旗帜
本学科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第6天,即受广东省人民政府的委托,组织专业队伍到汶川地区进行抗震救灾心理援助工作。我们发挥专业优势,根据心理援助的需要开展研究,通过研究促进心理援助工作,在一线灾区建立了四个工作站,共派出23批300多人次参与援助工作,连续坚持了三年,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数十家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台播出长达数十分钟的专题报道。我们代表华南师范大学作为广东省高校唯一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在全省表彰大会上报告了先进事迹,并在全省各地巡回报告;学科成员6人被评为教育部、广东省抗震救灾优秀个人、广东省劳动模范。党和国家领导人顾秀莲、陈至立到本学科心理援助工作站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结合灾后心理援助工作,我们接受并完成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灾后心理评估及干预体系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得到广东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有关领导、专家的高度赞扬,以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为依托成立了“广东省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并委托本学科研制“广东省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预案”。
( 2 ) 全面推进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影响全国的“广东模式”
自2001年以来,本学科受广东省教育厅委托,承担全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业务指导与研究工作,创新性地搭建了科学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平台”,即行政推动、高校指导、基层执行的“三结合”协同联动平台,解决管理机制问题;检查督导、科研引领、典型示范的“三途径”全面促进平台,解决全面普及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C-B-A“三级提升”专业发展平台,解决师资短缺及专业发展问题。至2018年12月,培训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50多万人次,建立了24所国家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204所省级特色学校和182所省级示范学校。
2009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广东省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研讨会”,对本学科在指导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形成的“广东模式”给予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2010年,心理学科科作为唯一单位承担了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的首批“国培计划”。
2015年,全国唯一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在我校挂牌,时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司长亲自授牌,中心成立后接受多项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2017年,此项工作的研究成果《“双系统三平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建与实施》获广东省基础教育教育成果特等奖,2018年更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 3 ) 服务高考改革,探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题库建设道路
2017年9月,教育考试国家题库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广东分中心落户我校。该中心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牵头,协同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和华南师范大学,主要依托我院莫雷教授和张敏强教授等专家,本着“协同研究、优势互补、集智聚力、创新示范”的原则,探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题库建设道路。中心主持多项教育部考试中心关于高考的研究项目,为高考改革作出积极贡献。
( 4 ) 面向广东,全方位推进民众心理和谐与危机干预工作,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建立了“一个平台,三个促进中心”,在各个领域开展了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工作,促进了地方和谐社会的构建。完成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灾后心理评估及干预体系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得到广东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有关领导、专家的高度赞扬,广东省应急管理办公室当即决定以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为依托建设“广东省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并委托本学科研制“广东省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预案”,构建国民心理危机实时监测与紧急干预平台。受广州市委宣传部委托,建立“幸福广州心理服务与辅导基地”,在多个街道设立“幸福聊天室”,每周派出基地专家值班,形成了社区心理服务的工作模式。关于广州居民幸福感的调查获得2017年广州蓝皮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该项工作为建设幸福广东做出贡献,媒体广泛报道,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 5 ) 积极实现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本学科设计和开发了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语言障碍诊治系统”,经临床试验进入产业化,有效地促进语言障碍的康复治疗。目前已在全国186家大医院使用,产值达2200万元(2009)。2010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了心理诊断训练仪、心理咨询训练仪、心理治疗训练仪、团体辅导训练仪和心理测评训练仪 5套心理应用技能实训的教学实验设备,在全国率先开创通过实验教学系统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新途径。产品研发的关键技术于2017年获批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为ZL201410064706.4),产品已在江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在20余所高校中得到推广应用。
来源:https://psy.scnu.edu.cn/xueyuangaikuang/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Copyright©2007–2024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