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专业简介: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该学科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担负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服务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学科,隶属法学门类,研究生毕业后可授予法学学位。
本学科点于2006年获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授权资格,2007年招生,2020年积极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学科点现有专任教师63人,其中高级职称37人,占58.7%,具有博士学位38人,占60.3%。“南粤优秀教师”2人,“南粤教书育人先进个人”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1人,省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2人,校“本科教学十佳教师”3人,省“青教赛”一等奖1人,省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3人次。近五年,学科点主持各类课题10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省部级课题63项,到账科研经费785.8万元,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学科点有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基地、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和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研究重点基地等多个科研平台。
二、学科专业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分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重点把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认识农村社会现实和历史问题。
1.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聚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与当代价值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规律。
2.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农村发展研究
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的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哲学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展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理论成果的学科。本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重点,密切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理论总结,深入研究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基本规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研究
主要梳理和研究近现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发展、飞跃的演进过程,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代表人物的乡村实践及理论成果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态历史进程中,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机理和演进规律。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指导意义,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及美丽乡村建设。
3.农村党建和基层治理研究
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党建思想,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聚焦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和基层治理,研究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
(三)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生命线”和“中心环节”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主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基本问题、基本规律及相关交叉学科等学理研究,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研究;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开展不同社会群体,特别是大学生和农民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状况及提升措施研究。
2.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研究
主要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研究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面临的问题及进一步提升的措施,聚焦农村文化建设,引导和培育广大农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部分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得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经典著作;了解马克思主义形成及发展的历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在中国的发展进程;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基本原理及实践;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实践;了解本学科最新动态。
二、获得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素质
本学科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一)思想道德素养
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理论水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创新的精神;遵纪守法,服从国家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学术素养
认真阅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有比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了解学科研究的最新学术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善用在学术讨论中得到启发和提高。
(三)学术道德修养
坚持正确的理论立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严禁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成果,杜绝一切学术不端行为。
三、获得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一)获取知识能力
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各类专业著作,广泛涉猎马克思主义各类相关专业期刊、网络信息、各类会议文集,了解本学科的前沿进展与动态,能自主学习和研究。
(二)科学研究能力
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热点问题,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学会独立自主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会提炼选题,学习筛选信息,掌握科研的方法,有较强独立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实践创新能力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在实践中寻找课题,在实践中完成课题,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注意团队合作精神的能力,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四)学术交流能力
具备一定的学术交流能力,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积极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并在学术交流中提高学术能力。
(五)其他能力
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悉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具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具备健全人格等。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必须做到主题集中﹑鲜明;文章层次清晰,逻辑严谨;引用资料翔实,可靠;基本观点正确,论证充分,有力;文笔流畅,书写格式规范。合理使用引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是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文本,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2.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应该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注重学术质量,反对粗制滥造和低水平重复,力求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有所
来源:https://mkszyxy.scau.edu.cn/2022/0604/c15181a317325/page.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Copyright©2007–2024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