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学科简介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学科简介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学科于1958年创建,1978年招收硕士生,1986年招收博士生,1988年油气田开发工程(联合机械工程)成为我国首批本学科首个国家重点学科;1978年“油气田开发工程”学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授权招收博士研究生。1988年“油气田开发工程(联合石油机械工程)”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获批建设我国油气工业上游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990年“油气钻井工程”新增为博士、硕士招生学科。1991年批准建立“地质、矿业、石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2年“油气井工程”二级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获批为国家重点学科,“油气储运工程”二级学科由此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年全国学科评估排名第1,此后两轮评估均列第2。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本学科在长期对复杂油气藏钻探、开发、开采与油气集输储运的科技攻关研究中,已形成“油气并举,气为特色”的显著学科优势,形成了坚持从生产实践和技术发展的重大难题中凝炼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组织多学科协同攻关,突破原理,建立新方法、研发新技术,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能力强的鲜明科研特色。近5年,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纵向科研经费为3.4亿,承担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项目、课题(专题)119项,合同经费2.6亿元;承担973、863项目课题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共14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7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省部级技术发明及科技进步等各类奖项77项;授权发明专利248项;刊发论文1435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787篇,被EI/CSCD收录论文648篇,共出版专著56部。


  本学科拥有专任教师173人,博士生导师43人,正高级67人,副高级6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四川省“塔尖”人才培养工程人选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4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


  1989年,我国油气工业上游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即“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该学科在我校批准建设,同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建我国的“中国油井完井技术中心”在我校实施;依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合作建设有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协作)、国家研发中心(协作)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个、四川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中石油(重点)研究室7个、中海油(重点)实验室2个。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满足学生实验、实训、实习需要,多方筹措资金,优化整合资源,建成了以集成化、多功能、全开放实习、实训、实践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群,包括了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部级实践教育基地,4个实习、实训基地,12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实验室总面积达7052.7平方米,各类教学仪器设备仪器1716台套,价值1.86亿元,构建起全方位实验教学平台,实现了分层次、模块化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条件。另外,与中石油、中石化相关企业共同设计、企业出资建成了国内高校唯一的全尺寸再现油气矿场生产实际的校内石油工程综合实习基地,该基地占地15亩,耗资近1亿元,包括钻井、录井、采油(气)、集输、炼化等系统,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本学科现有在校学术硕士研究生1329人,在校博士生269人,在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404人。年招生规模,博士研究生80余人,学术硕士研究生400余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20余人。


  2013-2017年共培养2127名硕士研究生、201名博士研究生,授位2328名,授位率达到94%,毕业生就业率为86.5%,深造率为12.2%,自主创新创业约0.5%。毕业研究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在科研生产一线锻炼成长,实践能力和解决生产技术问题能力突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和欢迎。


 二级学科简介


  (1)油气井工程


  近五年,承担油田横向合作科技项目100余项,总合同经费19591万元,人均376.75万元;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25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发表SCI论文175篇,授权发明专利85项,出版专著15部。承担国家或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8项,总合同经费8898万元。共培养硕士研究生419人和博士研究生51人。


  针对复杂油气藏钻完井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难题,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方法,开发新材料,研制新产品,建立新工艺,产生新的核心关键技术,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①特殊工艺井钻完井:开展特殊工艺井钻完井仿真与模拟、轨迹设计、优化、测量与控制、工程测录井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充分发挥特殊工艺井钻井技术在提高产量及降低开发成本方面的重要作用,特殊工艺井钻井理论与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②气体/欠平衡钻井:针对气体/欠平衡钻井的可行性和适应性等关键问题,开展欠平衡钻井井壁稳定、井筒多相流动、欠平衡/气体/控压钻井配套工艺和随钻储层评价等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气体钻井相关理论及工艺技术处于国际领先。


  ③油气建井安全工程:针对酸性气井、海洋深水井等高危井的钻井安全问题,重点开展井筒完整性失效机理、井筒完整性风险评价、环空带压管控、腐蚀测试及防腐措施等,解决深地超高温高压、强腐蚀环境安全高效建井、生产问题,高含硫井筒完整性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④复杂深井固井与完井:针对国家及地区重大固井工程技术难题及技术前沿,开展全程塞流防漏防窜注水泥技术、长封固段大温差低密度及高韧性强堵漏防漏固井水泥浆体系等研究,在行业标准、规范制定、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高温超深井固井工艺技术处国内领先水平。


  ⑤复杂深井钻井液及储层保护:针对钻井过程中的漏、塌、卡、毒等所涉及的岩石-流体相互作用、处理剂作用机理及材料分子设计、流变学、储层损害机理与保护理论、废固液气无害化处理及环保等理论与技术问题,创建了应对复杂情况的钻井液新理论与新技术,整体处国际先进水平。


  (2)油气田开发工程


  近五年,获得国家级奖4项、省部级奖23项;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纵向科研课题118项,总经费32217.19万元;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825篇,其中发表SCI论文432篇(1、2区论文82篇)、EI论文101篇、CSCD论文292篇;授权发明专利共98项,授权软件著作权23项,出版专著23部。共培养硕/博士107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28人和硕士研究生949人。


  以石油地质认识为基础,进行油气田开发、采油气工艺两方面的科学及工程研究,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控制与配套工程技术措施,提高油气井产量和油气藏采收率,实现油气资源经济高效开发。通过近四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学科形成了渗流力学与油气藏数值模拟、气田开发理论与方法、提高油气采收率、采油采气理论与技术、油气田增产改造理论与技术五个特色研究方向。


  ①渗流力学与油气藏数值模拟:开展深层、低渗、致密等复杂油气藏非线性渗流理论、数值模拟、试井分析、实验装置、分子动力学理论等研究,形成了复杂油气藏开发技术、油气体系相态及实验测试技术、特殊油气井现代试井分析技术、复杂油气藏数值模拟及动态分析技术等特色研究成果,其中复杂结构井非线性渗流理论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②气田开发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油气藏流体相态、气田开发、注气提高采收率等油气开发问题,形成了国际领先的天然气开发配套系列技术,牵头或参与编制了全国几乎所有天然气田开发方案,培养了全国70%以上的天然气开发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特殊气藏开发基础理论与技术等成果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③提高油气采收率:从事常规油藏、低渗透油藏、稠油油藏、复杂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驱油剂、驱油机理等研究,形成了弱凝胶调驱技术、多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等特色技术,复杂缝洞油藏调剖和复杂断块油田提高采收率深部调驱工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④采油采气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举升工艺、气井井下节流、完井优化、注水水质调控、油井智能控水、水平井注采剖面解释、排水采气等方面,针对常规、非常规油气藏和不同井型建立了完善的完井优化理论及设计技术,被评为中石油 “十大成熟技术”之一,配套软件获得国产优秀软件铜牌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⑤油气田增产理论与技术:主要从事压裂酸化领域的机理、工作液体系、优化设计方法及软件、工艺配套技术、实验分析方法及仪器、现场技术服务等研究,参与了我国几乎所有油气田的压裂酸化技术攻关,培养了全国80%以上的压裂酸化技术骨干和技术带头人,形成了多项特色技术与研究成果,其中复杂特殊油气藏压裂酸化改造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油气储运工程


  近五年,承担纵向项目37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24项,合同经费1590.98万元;承担横向项目188项,合同经费9774.41万元。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发表SCI论文78篇,获得发明专利19项,软件著作权16项,出版专著4部,教材6部。培养硕士研究生365人,博士研究生27人。


  创建于1978年,2007年建成天然气储集及运输特色鲜明的国家重点学科。通过四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以下四个特色研究方向:


  ①油气集输与处理:依托CNPC复杂天然气集输重点研究室,在高温高压、含H2S/CO2/凝析油等组分的复杂天然气集输系统、煤层气与页岩气地面集输系统、深水油气田生产系统等的流动性保障关键技术的实验与理论研究、特稠油/超稠油与高凝原油等非常规原油流变性与流动改进采输技术、非常规原油流动改进输送工艺及理论、含汞天然气的处理、高效污水处理、高效集输工艺、节能降耗等方面形成了原创性技术成果,多项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②油气储运系统仿真与优化:在国内第一次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输配气管网仿真系统”,可实现管道优化运行方案的决策与调峰分析,并广泛用于我国输气管网的设计与运行管理中;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油气集输管网、长输管道仿真软件,在川渝、长庆、塔里木等地区天然气管道系统的设计、改造、管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③油气储运安全工程:提出了管道工程关键结构安全评价理论并广泛应用于国内西气东输管道、川渝管网等跨越工程的设计、施工、安全运行和鉴定加固;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油气管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软件,形成的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油气输配及系统安全技术已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推广使用,提出的长输管道基于应变的设计方法、天然气管道场站放空风险控制技术等对保证管道的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④油气集输系统多相流:针对海洋深水油气混输管道、水合物输送管道、高含硫天然气管道等油气、油水、气固、气液固多相流动问题,开展实验和理论研究。在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高温高压、复杂天然气管道、含气输油管道系统多相流动规律,提出了油气多相流仿真模拟数学模型,开发出油气管道多相流动工艺计算软件、海底深水生产系统流动性保障分析软件,成果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得到了成果应用,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4)海洋油气工程


  近五年,承担纵向科研项目36项、科研总经费2314.31万元,承担横向科研项目87项、总经费4503.766万元,人均科研经费454.5万元/人。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新增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教师达10人次。发表SCI论文102篇、授权发明专利63件、出版教材19部(其中规划教材17部)、出版专著14部。共培养硕士研究生51人和博士研究生6人。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在海洋油气田钻井与完井工程、海洋油气安全环保工程、海洋油气集输理论与技术、海洋深水工程等4个方面形成了特色:


  ①海洋油气田钻井与完井工程:从事海洋特殊结构井(大位移、水平井、分支井)轨迹控制、管柱力学与安全控制技术、完井方法优选与完井工艺技术、多维度防砂技术、均衡排液完井技术、分段完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其中的现代完井理论与技术、均衡排液完井技术、现代多维度防砂理论与系列技术处于国内领先、部分领域国际领先。


  ②海洋油气安全与环保工程:从事风、浪、流、冰等海洋环境下海洋结构物的载荷与动态响应、海洋隔水管的力学行为与安全保障技术、海洋结构物服役寿命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其中的隔水管力学行为分析处于国际领先。


  ③海洋油气集输理论与技术:从事海洋油气田高效集输工艺、油气混输技术、深水油气田海底管线设计与运行优化、降粘输送等方面的研究。


  ④海洋深水工程:从事海洋深水的完井、测试、可燃冰固态流化开采、深水完井-开采-海底集输一体化系统协调与流动保障等方面的研究,其中的可燃冰固态流化开采处于国际领先、深水完井-开采-海底集输一体化系统协调与流动保障国内领先。


  (5)流体力学与传热学




  来源:https://www.swpu.edu.cn/sgy/yjspy.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