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简介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简介


  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人文学院以培养兼具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在60余年的建设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形成师范性、地域性、应用型办学特色,为基础教育和地方文化事业培养了2万名合格人才。


  为适应新文科建设需要,2021年初,学校领导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决定将文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和汉水文化中心合并,组建人文学院,努力实现师资、场地、设备、平台等资源要素整合,促进学科专业共同发展,从此学院发展掀开新篇章。


  一、教师队伍


  人文学院教师队伍完整,学历和学缘结构优化、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专业和学科分布均衡。现有教职工117人,其中专任教师102人,正高级职称21人,副高级职称32人,中级职称42人;具有博士学位54人,在读博士生10人。付兴林教授获批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许松副教授获批陕西高校第四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蔡云辉教授荣获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李巧宁教授荣获陕西省巾帼建功标兵。王建科、雷勇、蔡美云、李宜蓬获批校级教学名师,吴金涛、李小燕为校级教学督导。


  为进一步提升师资水平,引领专业和学科发展,人文学院聘请西南大学黄大宏、陕西师范大学王伟、西安外国语大学韩伟、国防大学谷海慧、武汉大学吕尚斌、西安交通大学杨琳、上海博物馆陶喻之、西南大学马强、西北大学徐卫民、上海师范大学陈勇、陕西师范大学于赓哲、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李岩、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升魁、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洪增林等多位专家担任汉江学者,聘请地方文化教育、旅游规划、新闻出版等行业代表兼任客座教授或指导教师。


  二、专业设置


  人文学院下设中文系、汉语国际教育系、历史系、新闻传播学系、旅游地理系,开办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地理科学、汉语国际教育、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旅游管理等7个本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地理科学是基础理论学科,开展师范教育,就业去向稳定;汉语国际教育、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和旅游管理是应用学科,对接社会需求,专业特色鲜明,发展前景广阔。


  汉语言文学(2019)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20)入选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年纳入实施“国家级优秀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志在培养一批志存高远、乐教适教的基础教育高素质师资。


  三、学科布局


  人文学院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文学历史、新闻传播、旅游地理等多个学科,其中中国语言文学和汉水文化是省级一流培育学科,中国史是校级重点培育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包括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另有学科教学(语文 历史 地理)和汉语国际教育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发展。


  四、教学改革


  人文学院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2012)、“以卓越教师为目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2015)、“以应用性为导向的中文专业师范生校地协同开放式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改革探索”(2019)等三项教学成果先后荣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2020)获陕西省第十一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此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积极组织海外实习,广播电视学专业注重优质内容生产能力培养,地理专业注重开发乡土资源,都取得良好效果。


  人文学院教师爱岗敬业,教学质量良好,在学校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中,有20余人次获得特等奖及一、二等奖,金晶获陕西高等学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018),杜建括、刘鹏获陕西首届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2018)。


  人文学院现有陕西省一流本科课程2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师资队伍雄厚,教学质量突出;汉江上游湿地生态环境保护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注重教学方式创新,地域特色鲜明。2021年双双获批为线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类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近五年,人文学院获批省、校级教改项目30余项,出版教材10余部。


  五、科学研究


  人文学院依托汉水文化、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等省校级一流学科,充分发挥汉水文化研究中心(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汉水文化研究科普基地(全国人文社科普及基地)、陕南文化遗产全媒体传播科普基地(陕西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秦巴文化旅游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理工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作用,凝练方向,组建团队,积极培育优质科研成果。


  当前,借助校地融合发展的大好形势,人文学院不断加强与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合作。与汉中市文化与旅游局共建汉中汉文化研究院,与汉中市自然资源局共建卫星遥感数据中心、与汉中市文联共建陕南作家研究中心,与汉台区乡村振兴局共建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为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人文学院积极开展汉文化与汉水文化研究,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在两汉三国历史文化、汉水流域文学演变、《三国演义》与三国文化、汉中方言、秦巴地理及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尤其是在汉水流域文化史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方面成绩突出,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2010年以来,人文学院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0余部。冯北仲《遗园》获第五届柳青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奖”,付兴林《<长恨歌>及李杨题材唐诗研究》(2015)《白居易昭君诗的文学审美价值及其启示意义》(2019)、陈燕《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再探:现状、问题与趋势》(2019)等多项成果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六、学术交流


  人文学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不断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及全国性学术团体的联系。近年来,先后主办《三国演义》与三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纪念文同知洋州94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6)、新国学的历史定位(2017)、长篇小说《母亲河》创作研讨会(2017)、纪念《山祭》出版三十周年暨王蓬小说创作研讨会(2017)、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三届硕博论坛(2018)、陕西省中文学科首届研究生学术论坛(2018)、全国元代文学研讨会(2019)、海峡两岸明清小说学术讲座暨研究生论坛(2019)、“台湾历史人物与两岸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2019)、纪念黎锦熙先生诞辰130周年暨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2021)、第四届汉代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2021)、李汉荣先生创作研讨会(2021)、“古典诗学与经学”第二届学术研讨会(2021)、第十七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2021)等学术会议,产生广泛影响。


  近五年来,人文学院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共计100余人次。先后邀请李修生、马庆株、李炳海、赵世超、萧正洪、李浩、张新科、查洪德、乔全生、邢向东、王远新、赵义山、曾大兴等海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交流。


  七、实习实训


  人文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不断改善实验条件,拓展实习实践途径。已经建有电视演播厅、非线性编辑、云网络多功能语言实训室、地理信息系统、秦巴生态遥感等10余个专业实验室。资料室拥有藏书8万余册,订阅学术期刊120余种。


  人文学院高度重视实习实践活动,实现校内与校外的有效衔接,为学生成长提供广阔舞台。与渭南师范学院共建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与汉中中学、武侯中学、龙岗中学等基础教育名校共建教育实习基地,与汉中广播电视台、汉中日报社及各县区融媒体中心和市县文化和旅游局及知名景区共建实习基地,与泰国中小学共建实习基地,与台湾世新大学、韩国水原大学、希腊西阿提卡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交流。


  八、特色活动


  人文学院注重树立学生的专业意识,从专业教学到社会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充分发挥行游天下研学社,山南文学社等学生社团作用,倾力打造“读、诵、演、绎、赛、行”系列活动,常年举办师范生技能大赛、“诵响理工 晨读经典”国学经典晨读活动、中华经典诗文朗诵大赛、“太白杯”古诗词风采大赛、“星耀天汉”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汉韵风采”成语大赛、“曹禺杯”话剧表演大赛、“天汉杯”微电影大赛、模拟导游大赛、“博望”文学沙龙、“旱麓”学术年会等品牌活动,组织编辑《山南行》等文学期刊,开展“继承革命传统 传承红色基因”等主题征文,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九、人才培养


  人文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在历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华文杯”全国高等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中,均取得良好成绩。


  人文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一步求学深造。“十三五”以来,有300余名本科生考取硕士研究生,24名硕士考取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高校博士研究生。广大毕业生活跃在基础教育以及文化旅游产业、新闻出版、社会管理等领域,逐渐成长为骨干力量。


  在“十四五”期间,人文学院将集六十年的办学经验,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双万”和


  “双一流”计划建设契机,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为陕西理工大学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西部大开发以及科教兴国做出应有贡献。




  来源:https://rwxy.snut.edu.cn/xygk/xyjj.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