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简介
资源与环境学院于2000年12月在原土壤与农业化学和农业环境保护专业,以及生态学、微生物学和农业气象学等学科基础上成立。2006年1月与规划与发展学院合并组建了新的资源与环境学院。学院依托“土壤农化”(现为农业资源与环境)具有近六十于年办学历史的传统专业,以及现代社会发展普遍关注的“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应用生物科学”、 “应用气象学”等五个新兴的学科专业,形成了涵盖农学、理学、工学等多个学科门类,本硕博多层次的综合性办学特色,也是学校发展较快的学院之一,学院办学特色和优势正逐步显现。2010年,何万云教授荣获“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功勋奖”。刘元英教授获得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
六十多年来,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学院现有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1个,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保护与修复、农业生态与气候变化、资源环境微生物、5个学术型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农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点;本硕博班1个;7个校级学科团队;2021年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进入黑龙江省第二批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环境/生态学学科于 2020 年顺利进入 ESI 前 1%行列。
学院在编教工86人(包括2022年9月新入职专职教师2人),学院现有教授19人,副教授30人,讲师18人。博导21人,硕导51人。 “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所带领的团队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创新团队各一人。学院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教育部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大气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青年”龙江学者1人,农业部农业科技创新团队 1个,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东农学者计划”高层次人才9人(其中首席教授1人,杰出学者3人,学术英才5人)。本科生人数为1496人,研究生503人。现有6个教工党支部,中共党员67人,民主党派5人,无党派人士1人,群众12人。学生党支部12个,学生党员289人。
现有黑龙江省科技厅黑土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教育厅寒地黑土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省教育厅新型肥料研发工程中心、学校“211工程”建设的“植物营养与生长调控工程中心”、“农业生态与环境工程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拥有万元以上设备210余台,设备总价值达1464万元。硬件条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可以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近五年获国家自然基金46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1项,区域联合项目1项,杰青项目1项,面上项目18项,青年项目25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8项;省重点研发和部级项目6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6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4项目项,优青项目8项,联合引导项目13项;横向课题立项186项;成果转化6项;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8项;获省级研究生思政案例库1项,省级课程思政3门。特别是近两年基金工作表现突出,获资助项目数量逐年递增。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计立项15项,其中青年7项,面上7项,区域联合1项;省自然基金总计立项17项,其中优青7项,联合引导10项。尤其今年我院省基金立项数和资助率均居全校第二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体资助率(29%)和青年基金资助率(36.36%)均为全校第一名。 2021年各类高新项目学院立项共计12项,经费1186.43万,资环列全校第四名。2022年张颖获批省“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1项;其他项目(政府购买合同、中科院战略先导、行业协会委托等),资源与环境学院列全校第二名。
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签约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通过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多个科研院所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21个,聘任专业学位校外导师80人,促进高水平科研与学校拔尖人才培养深度结合。2021年12月“双创基地”获批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2022年8月,“黑龙江五常水稻科技小院”获批教育部、农业农村厅和中国科协第一批国家级支持建设科技小院。
学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不断紧密产学研合作,实现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对接,与中海油、云天化、倍丰、雀巢等 20 余家涉农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其中共建校企研发中心 7 个,合作总经费 2000 余万元;为企业开发出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土壤修复剂、土壤改良剂等新产品 100 余项,企业累计销售肥料 20 余万吨,为合作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4000 余万元; 以支撑龙江农业发展为己任,将寒地黑土与现代化大农业作为科研服务的优势和特色,围绕黑土利用与保护、作物养分绿色管理、有机农业和食用菌产业化,研发土壤改良,水稻、玉米、大豆和马铃薯等作物前氮后移轻简化精准施肥,有机农业生产,食用菌栽培与生产等技术,在省内齐齐哈尔、黑河、绥化、建三江、红兴隆等 10 余个地市 40 多个市县与农垦系统推广应用,推广面积达 4000 余万亩,占全省耕地的 1/6,培训技术人员 1000 余人次、农民 10 余万人次,创造社会效益40多亿元;组织专家长期深入生产一线,针对黑龙江省农业废弃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卡脖子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为解决黑龙江省畜禽粪污/作物秸秆问题资源化技术问题,与荷兰DELSAM公司联合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发酵隧道,具有如下技术特征:效率高;成本低;零污染;适合寒冷地区;产品质量高。已经在哈尔滨市、牡丹江市等地推广该成果,为解决当地畜禽粪污资源化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取得良好社会、生态效益;研制的秸秆腐熟,具有升温发酵快、低温启动、腐解率高等技术优势。已经在齐齐哈尔市、绥化市等推广100多万亩,黑龙江电视台对该成果进行了报道;我院专家常年深入基层为食用菌种植户培训和指导食用菌技术,近2年培训食用菌菌农近1000余人,为农民致富和产业扶贫做出突出贡献。
学院非常重视对外交流工作,先后与美国、日本、俄罗斯、以色列、意大利、荷兰、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先后派出十余位教师出国访问及短期进修,接待日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著名的专家学者50人次。出国访问和参加国际会议近30人次,参加国内组织的大型会议及各类对外学术交流百余人次。派出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出国学习,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欧盟、以色列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
来源:http://zhxy.neau.edu.cn/xygk/xyjj.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Copyright©2007–2024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