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简介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简介


  学院成立于2003年7月,是由原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社会科学部的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和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以及政法系的历史学专业整合并组建起来的教学科研型单位。现设有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3个系,在职教职工72人,其中高级职称34人,博士43人,博士生导师13人。2017年获得“广西工人先锋号”称号,2021年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学院拥有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文物专业硕士点、博物馆专业硕士点以及学科教学(历史)教育硕士招生方向,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3个本科专业。民族学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广西重点学科、广西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广西一流学科(A类)、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在2023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民族学学科排名第6,排名层次为前20%。历史学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是广西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治区级优质专业和广西高校优势特色专业群。社会学形成社会调查与数据统计、基层社会治理、社会人类学、社会工作等特色研究领域,争创成为广西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共1546人,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20人。


  学院始终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党建思政、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稳步发展。2021年获评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23年入选第二批新时代广西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和第二批全区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目前,学院党委下设13个党支部,拥有校级五星级党支部1个,校级四星级党支部1个,校级三星级党支部2个,民族学本科党支部获评为首批新时代广西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历史学教工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获评为广西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


  学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历史与社会研究”广西工作站、中山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的设站单位,拥有博士后流动站(民族学)、国家级教学团队(民族学)、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广西与东南亚民族研究)、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中心/基地(壮学研究中心、瑶学研究中心、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中心、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研究基地)、广西高校人文社科“2011协同创新中心”(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广西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广西人口与城镇化研究中心、广西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广西边疆研究中心、桂台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民间文献与记忆研究中心、互联网人类学研究中心、民族经济研究中心、乡村振兴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影视人类学实验室、民族工艺实验室、社会调查与个案工作实验室、民族染织智慧实验室、体质人类学实验室、历史文化实训室、文博综合实训室、文物检测研究实验室、民族学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及民族博物馆、民族学博士点资料室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与教学资源。2016年来,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7项;出版著作82部,发表论文402篇,荣获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7项。


  学院办学定位紧紧围绕“民族学”学科平台,突出“民族性”的办学特色,以“大民族学”学科理念为指导,以“民族化、区域化、国际化”为目标,培养民族地区具有广阔理论视野、扎实学科知识及较强社会服务能力的综合人才。学院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理念,开展“书香民社”读书活动月、“相思湖畔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教育系列活动、“我思故我在”民族学人类学学术竞赛以及不同主题的学术讲座。各专业实行导师制,由导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指导学生参加读书学习、社会实践、课题申报与写作、学科竞赛等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生一艺”的技能。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在专业学习、竞技比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累积获得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创新创业项目117个;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连续三届获全国三等奖;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获铜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辩论赛、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中多次获奖。同时,学生考研氛围浓厚,本科毕业生考研率保持在50%以上;学院注意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坚持全员参与、全程指导的原则,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就业质量高。


  学院发挥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作用,在广西民族文化挖掘与整理、民族团结教育和边疆治理中发挥专业特长。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入选第一批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民族博物馆是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广西科普基地、广西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南宁市首批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承办22期中国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国培计划”培训乡村教师600余人;签订社会服务项目50项,服务社会人群4000余人。向各级部门报送咨询报告24篇,部分被国家领导人、全国政协办公厅、自治区“十三五”规划办等批示采纳。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先后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课题合作、资料交流、人员互访、讲学与考察等学术交流活动。近年来,选派12名教师先后到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爱尔兰、菲律宾、越南、泰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老挝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访学交流,并与日本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老挝新闻文化部文化研究所、越南汉喃研究院等国外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学院先后在越南、老挝、马来西亚及中国的昆明、南宁等地成功举办了七届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论坛会议,以及明乡人故里文化论坛国际会议、全球Diaspora(移民社群)面临的挑战和方向国际学术大会、海外华人与中国侨乡文化国际研讨会、稳定与繁荣—中越边境族群关系学术研讨会、婆罗洲华人国际研讨会等十多次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等,为我院与国内外学者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学院创办有《民族学人类学》(年卷)和《多彩天地》学生刊物,及《中国壮学文库》、《中国壮学》(辑刊,不定期)、《瑶学丛书》等学术刊物。


  (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11月)




  来源:https://msy.gxmzu.edu.cn/xygk/xyjj.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