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江西理工大学专业简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江西理工大学专业简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二级学科代码:081404授工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简介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是一级学科土木工程学下的二级学科,是一个涵盖土木、机电、能源的综合性学科。2011年“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获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二级硕士点。本学科研究内容包括民用与工业建筑、运载工具及人工气候室中的温湿度、清洁度及空气质量的控制,为实现此环境控制的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与之相应的冷热源及能源转换设备,以及燃气、蒸汽与冷热水输送系统。本专业的中心任务是在尽可能减少对常规能源的消耗,降低对大气环境污染的基础上,为人类提供各种最适宜的人工环境,促进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本学科以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人工环境学基础理论,并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电技术等。研究内容涉及人工环境系统的基础理论,但更侧重于人工环境系统的设计与施工、运行调节和设备开发等实际工程应用中的理论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本学科的中心任务是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并存”,重点研究能源的高效清洁转化技术以及能源生产和转化过程中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


  学科目前已拥有一支年龄、专业知识、技术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科现有12名教师,包括1名教授和6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5人,协作导师3人。拥有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名。本学科点近年来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被高水平论文检索20余篇;出版著作1部;主持国家级课题3个;主持省部级课题10余项,主持完成横向课题20余项。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学科点实验室具备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具有通风空调除尘、新能源应用、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流动与制冷等多个实验分室。研究生还可以依托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及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开展相关的实验研究。导师队伍结构合理,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研究方向稳定、相关学科发展较为协调;各类图书资料较为丰富、计算机及相关软件齐备;实践基地建设较好,项目可参与性较强。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工业与地下建筑通风


  主要开展工业与地下建筑通风或空调技术、有害气体运移机理研究和空气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以及地下特殊建筑通风优化、地下空间室内环境空气品质预测分析及控制技术等研究。


  2.节能减排技术与材料


  主要开展工业与民用能源利用与节约、低碳技术、相变材料等研究。包括研究降低建筑用能系统、能源输配系统能耗并提高能效技术、监测和优化管理建筑用能技术、改善建筑围护结构或建筑构件热工性能技术、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技术、发展绿色建筑和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相关技术,探索提高建筑热能利用率的规律与方法,寻求合理有效地利用建筑热能的新方法、新技术。


  3.室内外空气品质


  主要开展建筑室内外空气品质、特殊环境的空气品质、气候变化对室内外环境的影响等研究。包括研究室内空气品质的检测方法、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手段相关技术、室内空气品质改善技术。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特色是满足和保证舒适健康建筑环境的条件下,如何使建筑环境的控制系统达到既节能又环保的目标。


  4.建筑物新能源应用与开发


  重点研究太阳能、生物质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用于采暖、制冷、照明和热水供应的研究。开展建筑可再生能源的储存与应用,太阳能采暖或制冷技术的研究。生物质能的开发应用等。


  5.空气净化新技术


  主要开展工业与民用静电除尘技术、PM2.5控制技术、设备应用等研究。


  三、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或相邻专业的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的高层次技术人才。总体要求如下: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的发展进展、动向和发展前沿,熟练掌握暖通空调测试、信息处理和分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并能综合应用这些理论知识进行本学科的应用研究和系统工程设计,并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外语专业知识,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应用外语开展本学科领域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


  4.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四、学习年限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制3年,正常学习年限3年。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7年。


  五、培养方式


  主要采取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学术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主要负责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开题、中期考核、答辩、指导科学研究、科研实践和学位论文等,且对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


  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式可采取集中或分散学习方式进行,但培养质量和要求不能降低。可以采取灵活的课程授课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确保教学质量。


  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主要以自学、线上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方式进行课程学习,其他环节参照全日制研究生。


  六、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表)与学分要求


  研究生所修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9学分(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9学分,非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0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


  七、必修环节


  (1) 创新创业实践系列教育与劳育(3学分)


  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系列教育活动旨在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强化创业意识,引导研究生开展创新创业。


  各学院采取专题讲座、报告、经验交流会或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等形式,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系列教育活动。


  累计共3学分。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审核学分:①听取创新创业类论坛、讲座或学术交流,研究生教学秘书审核签字,每6次计1学分;②取得以下创新创业业绩:省部级以上竞赛获奖1项、自主创设公司且取得营业执照或在省市级以上创新创业论坛上发表相应会议论文1篇,计2学分;③校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二等奖以上,计0.5学分/项。


  劳育旨在激励和引导研究生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技、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育共计1学分,主要以志愿者服务和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为主,由学院或学科点组织,学院备案,每学年累计满10小时及以上,计1分。


  (2)学术报告(1学分)


  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就本人硕士论文研究进展及成果完成一次学术报告,由学院或学科点统一组织和考核,安排应相对集中。


  (3)开题报告(1学分)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培养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学位论文工作的进展和质量。要在论文选题上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应在研究生入学报到后尽早明确拟从事的方向及选题范围,制订学位论文工作计划,以便使研究生尽早进入科研实践。


  开题报告在第3学期末至第4学期初,开题报告两周之后再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的鉴定内容包括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身心健康、助教、助研、助管等方面,该环节由系部组织并考核,通过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者方可进入论文工作阶段。


  八、学位论文与答辩要求


  1.学位论文与答辩要求按照学校学位授予细则和土木与测绘工程学院研究生培养相关文件根据就高原则执行。


  2.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导师)发表中文核心期刊1篇及以上,作者第一单位应为江西理工大学,或在读期间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或在读期间有一项技术方案被相关单位或企业所采用(以完整的技术方案和使用单位提供的证明材料为依据)。或在读期间至少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导师)发表与硕士论文内容相关的2篇及以上专业领域认可的期刊论文,录用的论文须提供录用通知书。


  3.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前,应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论文署名参照全日制研究生执行。


  九、其它要求


  申请提前毕业条件须满足《江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细则》相关规定。


  1.申请提前毕业者必须在达到优秀毕业生的绩点成绩,且学术业绩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在全国CSCD或CSSCI核心库发表2篇以上(含2篇)专业学术论文,署名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导师);


  (2)在高水平论文源刊发表一篇专业学术论文,署名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导师);


  (3)发明专利授权1项以上(含1项)或专著1部以上(含1部)(字数要求:5万字以上),排名前二名。


  2.对于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须补修本科主干课程,补修课程由导师指定。


  3.所有硕士论文答辩都必须上机演示其研究成果,否则答辩不予通过。


  学术论文发表说明:


  (1)对于录用的论文须提供录用通知书;


  (2)所发表的专业学术论文须与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方向一致;


  (3)所有成果第一署名单位必须为江西理工大学




  来源:https://jcxy.jxust.edu.cn/info/1197/4370.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