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一对一
圣才VIP会员,电子书题库视频免费看

蚌埠医学院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才培养方案

扫码手机阅读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0

蚌埠医学院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无私的科学奉献精神,系统而扎实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实验技能,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能力,快速、敏锐地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前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熟练地应用英语进行阅读、翻译专业书刊的能力,在医、药、卫生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学习年限


  三年


  三、研究方向


  1、肿瘤生物治疗与干预机制


  天然药物及活性多肽的分子作用机制与制备方法,探讨活性多肽抑制肿瘤的分子机制。


  2、肿瘤发生信号机制


  肿瘤发生、发展的信号分子以及天然药物治疗的机制。


  3、感染性疾病分子作用机制


  免疫细胞的识别分子与病原体的模式分子或(和)抗原表位的相互作用方式,及其对后续激发的免疫应答过程的调控作用


  四、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毕业前必须至少修满26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6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6学分,学术活动不少于2学分,教学工作或临床实践2学分。学位课程考核成绩达到70分,非学位课程考核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并记入相应学分。


  (一)学位课程(必修课):16学分


  公共必修课(7学分)


  1、自然辩证法   18学时  1学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学时  2学分


  3、公共英语(听说与写作)   90学时  4学分


  专业必修课(9学分)


  1、分子生物学 (专业基础理论课)   30-40学时 2学分


  2、医学统计学 (专业基础理论课)   30-40学时 2学分


  3、专业课   3学分


  4、专业英语 (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与写作)   2学分


  (二)非学位课程(选修课):至少6学分


  每门课程15-20学时,1学分。


  1、医学科研方法学   1学分


  2、分子生物学技术   1学分


  3、流式细胞仪技术   1学分


  4、免疫分子生物学   1学分


  5、实验动物学   1学分


  6、分子病理学   1学分


  7、细胞培养技术   1学分


  8、生物信息学   1学分


  9、高级生物化学   1学分


  (三)学术活动(至少2学分)


  1、参加院级或院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   每次0.5学分


  2、在院级或院级以上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   每次1学分


  (四)教学与临床实践(2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参加面向本科学生专业课的教学实践,参加教研室集体备课及各种学术活动,熟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负责本科生的实验课教学和培养性的讲课,时间为6-8个月,应届本科生与同等学力者应达到一年,总学时数不低于40学时。硕士研究生按规定完成一轮教学实践工作,并有考核成绩记录。


  五、培养方式方法


  研究生在读期间,除必须完成共同必修课规定的学时、学分外,还需重点进行本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包括导师指定的必读的中外书籍;学习有关工具书的利用,文献资料的检索、鉴别、分析;参加教研室的部分科研工作及相关的学术讨论,担任部分实验课的教学;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室科研工作,对选定的学位论文课题,进行研究、撰写出学位论文,进行论文评审和答辩。


  具体安排:


  1、第一学年:学校统一安排学习公共课程和部分专业选修课,并完成规定的学分。


  2、第二学年:由教研室安排进行本专业研究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如文献资料的检索、选择、鉴别、分析、专业工具书的使用,了解国内外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相关领域研究热点问题,写出综述及开题报告,导师组对研究计划给予论证并提出修改意见。在教研室的学习在导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也可以安排一些专题讲座。第三学期结束时,以专业点为单位组织专业课和专业英语考试,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及成绩报研究生部备案。第四学期主要继续完成课题的相关研究工作,在导师指导下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学任务。


  3、第三学年:继续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主要培养研究生独立科研工作的能力,及时整理科研工作的资料,对研究工作既能及时的总结,又能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在导师指导下,参加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如备课、听课、实验课教学等),研究生至少每月向导师汇报一次学习情况并及时取得导师的指导。在完成学位论文的科研工作基础上撰写论文,完成后交导师批阅;5月份之前全部完成学位论文,并最后整理定稿、印刷,提交答辩委员会相关人员审阅后进行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答辩。研究生在此期间,应及时将论文整理成文,以便能在杂志上尽快发表。


  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包括校内外学术报告、学术会议、教学科技比赛等,要求参加不少于3次,本人报告不少于1次并提交宣读报告。


  六、考核办法


  1、课程考试


  学位课程的学习以考试方式考核,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组织,考核采用百分制和学分制,必修课考核成绩达到70分,选修课考核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并记入相应学分。专业课及专业英语学习结束,以硕士点为单位由教研室统一组织考试。


  2、中期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研设计、文献综述、开题情况及专业课等学位课程的学习情况等。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年的第一学期末。


  3、毕业考核


  考核内容:研究生思想品德与工作表现、科研进展、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等综合考核。毕业考核时间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末。


  七、硕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知识和能力的中心环节,应体现创新性。学生在研究的课题方向上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实验工作基础,选题应兼具先进性、可行性和应用性,论文目的明确、立题依据充分。研究思路新颖,研究方法先进。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在以下五个关节上对学生进行考核:


  1、选题和提交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开题工作必须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结束之前完成,开题报告必须由二级学科点组织相关专家论证。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选题的目的、依据,目前国内外进展的状况,研究的基本内容,采用的方法与手段,预期达到的水平,科研的条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进度安排,经费预算等。开题报告后,导师组及相关专家进行充分论证其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实用性,研究生在听取意见后,作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最后填写开题报告,由教研室、院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及个人各存留一份。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立题依据,包括课题研究的意义、同类研究工作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②课题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③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步骤、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④课题的创新之处;⑤与本课题有关的前期工作基础;⑥课题研究计划、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⑦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和经费预算,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经费及其解决的途径。


  2、实验室研究工作


  研究中实验数据的正确获取。在实验前准备好有关的文献综述资料、相关试剂设备,保证实验设计合理,研究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地记录全部结果,认真填写和保留全部实验原始资料。研究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在科研中应培养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严禁弄虚作假。正确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尤其对与原设想相反的实验结果,应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


  3、研究生中期考核,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末完成。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生思想政治表现、学位课程完成情况、科研工作进展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考核。考核办法按照《蚌埠医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执行。考核合格者方可顺利进入下一次阶段的学习。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的学习内容,并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者,可申请提前毕业。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者,允许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延长期不能超过一年。


  4、学位论文的撰写和提交。在进行学位论文研究期间,按规定发表与申请学位专业相关的研究论文,学位论文要求在毕业前两个月完成,准备答辩。学位论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计算精确、数据可靠、言简意赅、图表清晰、层次分明、格式规范,能体现硕士生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学风。


  5、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修满课程学分并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经导师组预审后,由导师或学位点负责人组织学位论文预答辩,征求意见,集思广益,进一步修改学位论文。答辩前6周,由系(部)将研究生毕业论文寄送兄弟院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或者学术交流部门,通过“双盲”方式聘请两名本专业专家为论文评阅人,请论文评阅人写出评语,获得通过后方能申请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工作按《蚌埠医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组织、实施。


  八、主要专业参考书


  著作:


  1.贾弘提,冯作化.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查锡良,药立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八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Michael R. Green,Joseph Sambrook. 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4rd ed). New York: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2012


  4.田余祥,秦宜德. 医学分子生物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5. Molecular Cell Biology (6e) Lodish H Scientific American Press


  6. 分子细胞生物学(第三版)韩贻仁主编,高教出版社,2007.1


  7.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5th) Bruce Alberts Garland Science Publishing


  期刊:


  1.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2.生命的化学(双月刊).


  3.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4.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报(月刊)


  5. Nature cell biology


  6.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7.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


  8. GENES & DEVELOPMENT


  9.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来源:https://swkxx.bbmc.edu.cn/info/1059/3259.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小编工资已与此挂钩!一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