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电力大学学科简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学科基本情况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始建于1949年,其前身是建校初期成立的“锅炉装置”和“汽轮机装置”专业。1979年开始培养首批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批国务院学位办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授权学科为“发电厂工程”。2003年开始以“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9年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B-(区位26-35),2018年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一流学科B类,2020年东北电力大学工程学科入选ESI全球前1%。
定位与目标
学科以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围绕电力生产过程的能源高效、清洁、安全转换与利用基础理论与共性技术,兼顾新能源利用领域的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
师资队伍
拥有以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017年获滚动支持)为核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吉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及其他省级教学科研团队4个。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4人。有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突贡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等省级人才称号17人。3人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担任教育部能源动力类专业教指委委员1 人,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等学术兼职8 人,国家科学技术奖会评专家3 人,《Oil Shale》、《工程热物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编委4 人,Applied Energy 等国际权威期刊特约审稿人28人。承办“201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rban and Rur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 次。近5 年,青年教师受CSC 资助访学14 人。
科学研究
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各类科研与教学平台11个。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年均科研经费4500余万元;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发表SCI/EI收录期刊论文526篇,高被引论文7篇,ESI热点3篇;授权发明专利108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
人才培养
学科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1个、“能源动力类专业基础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吉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 个及其他省级教学科研团队4个。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获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以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培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金红光(动78级校友)、浙江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倪明江(动72级校友)、国家杰青卫海桥(动94级校友)等学术精英和“国家级工程勘探设计大师”孙锐(动77 级校友)等为代表的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推免权。近5年,硕士研究生报录比均超过3.5:1,硕士研究生中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生源占12%。
学科方向设置
复杂动力系统多相流理论及应用:针对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系统中复杂多相流非线性动力特性的科学与技术难题,开展了两相流型识别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提出了流型智能识别新方法,在复杂多相流理论、先进测试方法与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了复杂流型识别理论体系,开辟了流型识别新领域。相关成果发表在本领域权威期刊上,被评为“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并于2011年和2013年先后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获得吉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换热设备污垢控制与传热强化:针对污垢特性数据难以获取、结垢机理无法定量描述等科学及工程技术难题,提出了污垢特性数据获取方法,突破了依赖美国TEMA标准的设计局限,相关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原创性成果”,并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出版国内第一部关于换热器污垢研究的专著。提出了池沸腾核化的表面特征数学模型,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被美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沸腾传热著名专家迪尔教授引用并大篇幅介绍,给予高度评价。
煤清洁燃烧与油页岩综合利用:本学科方向围绕油页岩清洁高效利用中的炼油、半焦燃烧发电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自主研发了我国第一台高效油页岩循环流化床锅炉,开发了第一套油页岩、油砂固体热载体炼油、半焦燃烧装置,填补了油页岩、油砂固体热载体干馏技术的国际空白。突破了印尼油砂及半焦燃烧关键技术,填补了油砂半焦流化燃烧的空白。取得发明专利26项,经检索评价,本学科在油页岩利用方面获批发明专利为国内第1位。
火电机组安全节能与多能源互补:针对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带来的火电机组调峰幅度大、负荷变化频繁等引发的安全经济性方面的技术难题,开展了火电机组安全节能和多能互补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研究。首次提出了理想吸热量概念,建立了理想等效热降法,解决了汽轮机排汽焓无法准确确定技术难题,相关成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提出了汽轮机通流部分性能优化与间隙蒸汽泄漏控制方法,研究成果发表在能源领域权威期刊上,徐大懋院士对该成果正面引用。
来源:https://power.neepu.edu.cn/info/1062/1116.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Copyright©2007–2024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