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学科简介:电子信息
1、学科点概述
温州大学是浙南闽北赣东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的温州。学校现有茶山和学院路两个校区,学校产权占地面积1973.43亩、校舍面积106.0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9.61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71.99万册、电子图书188.43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和资料数据库97个。现有专任教师1416人(博士939人,占66.31%)。拥有全职院士、国家“万人计划”人选、国家引才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优青、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国家级人才33人,现有各类省级以上高层次入选人才180人,获批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2022年10月数据)。
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 为温州大学最早获批建设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之一;2021年计算机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学科排名位列浙江省第四)。2021年获批“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点。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卓工超豪示范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四个本科专业。其中,网络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内高校第三个、地方院校首个通过华盛顿协议等效工程教育认证;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是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现有在校研究生132人(含国际学生13人),专任教师71人,专任教师生师比为1.86:1。硕士生导师43人,研究生导师生师比3.07:1。专任教师中教授15人,副教授28人,博士53人(占74.6%)。
学位点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优青、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青年拔尖人才、省高校创新领军人才、省教学名师、省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等各类人才和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市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等人才团队。
近年来,主持承担包括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省部级项目30余项,厅局级企业横向课题50项,纵向横向科研经费到账总计达2000万元以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7项省部级奖项。在国际知名期刊IEEE T-PAMI、IJCV、IEEE T-IP、IEEE T-IE、IEEE T-C、IEEE T-SMCS、IEEE T-CSVT、IEEE T-Services Computing、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Information Sciences、World Wide Web、Knowledge-Based Systems、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Neurocomputing、Soft Computing等国际主流SCI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在ACM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等知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软件著作权等在内的知识产权作品150余件。
拥有浙江省安全应急智能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视觉信息智能计算与应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工程实验室温州分实验室、温州市数字经济研究院、温州市协同创新中心以及温州市智能影像处理与分析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拥有浙江省“十三五”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网络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平台。
2、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
本专业围绕计算机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挥与电子信息技术学科交叉优势,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
1)计算机技术
主要研究和掌握有关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熟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向和学术前沿、培养从事计算机相关的新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项目研发的能力的高级人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频图像处理与分析、智能技术应用、机器人、物联网与嵌入式系统、智能网络。
2)人工智能
主要研究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生物计算等人工智能理论解决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和理解、智能计算等。
3)大数据技术与工程
主要研究大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理论和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大数据处理技术,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的联机分析技术,数据挖掘及知识发现,智能信息检索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及应用等。
4)生物医学工程
主要研究医学影像、生物医学信息、临床数据中的智能处理方法,利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辅助解决医学诊断、治疗、康复、预后等临床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医学影像处理、计算机辅助诊断、生物医学信息数据处理、自然语言处理及其语义关联与分析等。
3、学科科研平台
(1)浙江省安全应急智能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以温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为依托单位,基于计算机视觉、安全应急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重点针对安全应急响应相关的核心信息技术及应用展开研究。研究方向从安全应急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以及信息响应三方面开展,包括:1)安全应急场景智能感知技术;2)安全应急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3)安全应急预警技术。实验室在场景智能感知技术、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安全应急预警技术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和应用系统。近3年来,实验室获得了各类纵向课题4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18项,横向项目32项,实际到账经费1600余万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5项,在与安全应急信息技术相关的机器学习、智能计算、机器人视觉与控制、视频图像分析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代表性学术成果,共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140余篇。获得2021年中国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
实验室基于计算机视觉、安全应急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重点针对工业安全应急响应相关的核心信息技术及应用展开研究。研究方向从安全应急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以及信息响应三方面开展,包括:1)安全应急场景智能感知技术;2)安全应急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3)安全应急预警技术。实验室在场景智能感知技术、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安全应急预警技术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和应用系统。近3年来,实验室获得了各类纵向课题4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18项,横向项目32项,实际到账经费1600余万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5项,在与安全应急信息技术相关的机器学习、智能计算、机器人视觉与控制、视频图像分析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代表性学术成果,共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140余篇。
(2) 浙江省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温州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于2005年,2010年获得“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立项,2019年获批“浙江省“十三五”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下设网络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网络工程与智能分中心、人工智能应用与开发分中心和大数据分析与利用分中心。中心现有设备2059台(套),资产达2005万元。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建设了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良好实验与实践教学环境,形成了对校内学生培养的强有力支撑,并在省内外同类院校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3) 网络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网络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依托网络工程专业,服务于本校相关专业的计算机类实践教学,和兄弟院校同类专业的实验教学与教师培训,并辐射至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培训。中心基于软件仿真、硬件虚拟以及私有云等技术构建,提供与真实实验环境相比具有高度可比性与仿真性的实验操作与运行环境,实现实体与虚拟实验之间的优势互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提供了300项以上的实验教学案例与教学资源,能够容纳100人同时在线进行实验学习与操作。
4、师资队伍
(1)硕士点负责人
张笑钦,二级教授,目前担任温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同时是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并挂职副主席。2010年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国外知名院校和实验室有过访学和工作经历。迄今为止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IEEE T-PAMI、IJCV、IEEE T-IP、IEEE T-IE、IEEE T-C、AI等国际期刊论文60篇(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36篇),中国计算机学会(CCF)A类期刊论文14篇等,入选2022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年度影响力),2022年科睿唯安(Clarivate)高被引学者。已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0项,转让实施10项,产生经济效益近20亿元,其中研发的“机动车未礼让行人检测系统”获得“城市智能交通杯”创新产品奖,并被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报道该产品的社会效益。主持包括国家优青、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课题5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浙江省青年科技英才奖等,同时是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德国洪堡学者、微软学者、浙江省万人领军人才等。
(2)主要学科学术带头人
叶修梓,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浙江大学应用数学系理学硕士与学士。曾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SolidWorks公司首席科学家。现任温州大学特聘教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软件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子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研究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多项课题。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了浙江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Aided Geometric Design、Bioinformatics、自动化学报、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近180余篇:其中有50余篇期刊论文被SCI收录,60余篇非SCI期刊论文被EI收录。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部,中文学术译著2部。培养博士30余名、硕士50余名、博士后3名。任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如Computer-Aided Design杂志编委会成员;十多个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特邀审稿人;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3D技术在产品创新设计、打印、分析、电商中的应用研究,视频影像大数据智能分析计算技术在智能交通、公共安全、工业生产、以及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陈昂,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瓯江特聘教授。1992年,浙江大学任教9年(期间在欧洲葡萄牙、德国任教4年);26岁被聘为浙江大学副教授;任教期间成果成功转让给企业,其中一项是1991年浙江大学最大的技术转让项目(22.4万)。美国大学任教(俄亥俄州立Akron大学和宾州州立大学) 22年,三年时间就获得美国州立大学终身教职;参与和主持美国国防部先进材料办公室、海军部研究办公室、航天航空署等的科研项目。2018年,正式开展企业创业,三、四年来,聚集国内外专业精英人才,把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融入物联网,取得突破性进展;把上述技术成功应用于:区块链防伪商标、区块链产品溯源、智慧商业、智慧农业、智慧消防/用电/用水、智慧未来社区等领域。2021年,正式入职温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受聘为瓯江特聘教授。2022年,创立温州大学元宇宙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并出任院长。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美国、日本及欧盟授权发明专利,以及软著权近20项。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120余篇论文,被引用6千余次,当前H指数为39(Google Scholar统计),其中作为通讯作者兼第一作者(浙江大学物理系)的论文单篇被引约一千次。近年来聚焦于元宇宙技术、VR技术、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应用领域:数字孪生(工业、文旅历史)、元宇宙营销、数字人、动漫游戏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工业互联网、区块链防伪、区块链产品溯源、NFT、商业经贸、农业等领域。
陈恒,博士,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学理学博士。曾任上海大学讲师与副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数据库部主任及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导师(教授)。获得中国科学院专项领域百人计划人才择优支持(2010),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奖励计划(2009)、福建省泉州桐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8)和温州市瓯越海智计划创新人才(2022)。曾主持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科院专项领域百人计划择优支持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中科院留学基金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以及上海市科委数字出版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等7项课题;曾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3项。迄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40多篇,被SCI收录11篇,EI收录8篇;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3项以及软件著作权登记4项。曾担任ICISE和WCSE等几个国际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曾担任Biomedical Statistics and Informatics等4个国际杂志编委,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奖励项目和上海市教委学位论文等评审专家。目前受邀担任教育部学位中心本科及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评审专家。担任《大数据导论》、《信息安全概论》、《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大数据安全技术》等本科生课程以及研究生课程《生物信息学导论》的主讲教师。主要从事生物医学信息知识数据库、信息整合与检索、大数据分析、数据融合、数据挖掘与知识抽取、知识图谱、知识组织与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性研发工作。
洪振杰,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8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应用数学系;1989年获浙江大学应用数学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上海大学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2007年期间在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做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最优化理论与应用、数学建模与算法设计、大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迄今为止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的SCI检索及国家一级以上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次获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和优秀论文奖。曾担任过数学分析、实变函数、运筹学、最优化理论、计算机语言、专业英语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曾获年度学校优秀教学奖、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温州市优秀教学论文一等奖和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被评为“第四届温州大学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曾任数学学院副院长、温州大学科技处处长、温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等职。
(3)主要学术骨干
陈慧灵,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温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第二批“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对象(高层次拔尖人才),温州市"551人才工程",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温州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成绩突出个人。长期致力于数据挖掘、智能计算方法研究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温州市重大科技专项等10余项课题,开发出多套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并交付使用。近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Information Sciences、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Knowledge-based Systems等国际人工智能领域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20余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5篇入选ESI热点论文,两篇论文入选202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当前H指数为80 (Google Scholar统计),论文被引数达2万余次。先后上榜2022全球学者学术影响力排行榜、2020/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Guide2Research机构认定的中国计算机领域前200强科学家榜单,2021/2022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受邀担任《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主编,《Scientific Reports》、《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Design and Engineering》等多个国际SCI杂志编委。
黄辉,博士,教授,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硕士生导师,现任温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主要社会兼职包括: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CCF高级会员,CCF教育专委会执行委员、温州市计算机学会秘书长。近年来,主要从事软件定义网络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以及计算机图像处理、机器学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4项(其中重大专项2项)、在SCI、EI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省一流课程负责人,主持或参与各级教改项目6项,主编出版浙江省新形态教材1部,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赵汉理,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湖青年学者,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温州市D类人才。现任温州大学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仿真学会数字娱乐与仿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2009年获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温州大学任教。曾在香港中文大学访学,曾赴土耳其、荷兰、加拿大等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医学图像分析、数据挖掘、深度学习、虚拟现实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教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出版教材1部,在IEEE-TVCG、Neurocomputing、JCST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以及CGI、CASA、CVM等国内外主流学术会议上发表SCI期刊论文30余篇、国内一级和EI期刊论文10余篇。担任Neurocomputing、The Visual Computer、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等期刊论文评审专家。先后获温州大学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温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等荣誉称号。
胡众义,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温州市智能影像处理与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温州大学智能信息系统研究所负责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空天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IEEE SENIOR。分别于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武汉理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访问学者。曾担任第14届中国智能系统会议秘书长、第16届中国智能系统会议出版委员会主席等。长期从事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应用教学及研究,感兴趣的方向包括机器视觉、机器学习、智能信息处理和智能医疗等。迄今为止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其中已获授权10余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10余项,出版图像处理著作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支持项目课题(合作单位负责人)、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温州市科技计划重大创新项目和横向企业课题等二十余项。
唐震洲,博士,浙江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温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教授,硕导,韩国全南大学合作博导。温州市智能网络重点实验室主任,市551第二层次人才,温州大学教学名师,IEEE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曾公派赴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访学。长期从事智能网络与通信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已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7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4项。目前担任IEEE Access期刊的副主编,并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和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省级精品课程和一流课程负责人,主编省重点教材两部。曾获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被授予温州大学“青春温大榜样人物”、“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等荣誉称号。
李俊,博士,副教授,温州大学新湖青年学者,硕士生导师。2012年获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温州大学任教,主要从事服务计算、信任计算、Web应用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省一流课程等教科研项目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出版教材1部,在Information Sciences、Knowledge-Based System、Experts with Application Syste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b Service Research、中国科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内知名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徐玉,博士,副教授。2003年于浙江大学控制系获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2008年于浙大大学获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至今在温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物联网、嵌入式系统、智能无线传感,迄今为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科研和教学项目5项,发表论文十余篇,授权专利十余项。
李洪,博士,教授,曾为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深度学习、医学人工智能和复杂系统智能计算研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和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参与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发表SCI收录等论文30余篇,入选温州市551人才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戴大蒙,博士,教授。2003年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之后一直在温州大学计算机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0年在西北工业大学攻读工学博士,2012年在香港大学工业与制造系统工程系做访问学者,2013年在科技部高新司挂职。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2016年入选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工业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可视化技术。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和地市级项目10余项及多项重大横向课题,在电子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担任浙江省数字化改革专家等社会工作。
更多硕导信息可关注:http://ai.wzu.edu.cn/rcpy/yjspy/sdjs.htm
5、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亮点
(1)人才培养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系统掌握有关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熟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向和学术前沿,具有扎实计算机相关技术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利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等知识与技术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及其交叉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从事计算机以及其他学科交叉的新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项目研发的能力,并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论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语言能力;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具有较强的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
(2)毕业生就业发展
本学位授权点所培养的硕士毕业生就业面比较广。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为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单位等,也有部分毕业生继续考博深造。
(3)研究生奖助体系
为了让每个研究生都能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不会因生活困难而影响学业,温州大学出台了“无忧读研”各种奖助制度,确保每个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奖助覆盖率达100%,研究生每学年报到注册时,无需携带学费,即可将获得的学业奖学金(每人至少不低于8000元)直接抵扣学费。
来源:https://ai.wzu.edu.cn/info/1364/9274.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Copyright©2007–2024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