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简介
1. 专业类别简介
“能源动力”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依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以及化学工程与技术等 4 个一级学科,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为“双一流”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本类别汇聚了 12位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形成了以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国家教学名师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目前拥有包括“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能量物质前沿科学中心”、“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10 个国家级科研/教学平台,并建有“高效低排放内燃机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高能量密度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动控制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化学电源与绿色催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 20 余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行业及领先企业共建一批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形成良好的产教融合生态。本授权类别在军用动力、先进特种材料、导航与制导、化学电源等方面特色鲜明,获多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国家及省部级奖科研成果奖励,已成为我国能源动力类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研发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2. 类别领域简介
面向国际前沿和国民经济、国防重大需求,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和工程项目,能源动力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重点设置动力工程、储能技术、电气工程、清洁能源技术等 4 个领域。
领域 1:电气工程(085801)
本领域依托学校“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结合自身在新能源技术、能源变换、电机设计与控制、新能源车辆等的特色与优势,重点研究能源系统智能控制与优化、储能与能源变换技术、电力变换与控制、高功率密度电驱动装置、电磁无损检测技术等电气工程热点领域和前沿方向。
领域 2:动力工程(085802)
本领域依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重点开展动力机械燃烧优化与系统控制、动力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噪声控制、复杂流动与流体工程、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研究。在装甲动力、燃烧排放、军用车辆、新能源动力系统新理论与新技术等方面极具特色;主持研制的全地域自适应某装甲车辆动力为我国特种车辆动力技术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华北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北方发动机研究所、潍坊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等单位建有多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产教融合基础雄厚。
领域 3:清洁能源技术(085807)
本领域依托学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重点开展 CO2 高效催化转化、绿色氢能制造、碳氢燃料高效生产、太阳能高效利用、低碳烷烃高效催化转化等研究,取了一系列优异的成果,在清洁能源技术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极具特色;主持研制的燃料电池技术、万吨级二甲醚合成等成果实现产业转化,为国家能源转型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产业优势明显;在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建有 10 余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产教融合基础雄厚。依托校企合作项目,技术互补,企业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紧密合作互动,多渠道拓宽实践基地建设。为本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训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领域 4:储能技术(085808)
本领域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重点开展新能源转化与储能关键材料及其器件,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能源系统、单元部件或能源材料及器件的工艺流程;发展调控物性的新手段、设计和构筑新型的功能器件,研究这些材料和器件在储能领域中可能的实际应用。在新型二次电池及相关能源材料的研究开发方面具有长期的积累和雄厚的实力。自主开发的系列二次电池关键新材料、电池制备新工艺和电池安全性技术已在一些龙头企业获得应用。与郑州比克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建有多个专业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
1. 培养目标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研究生应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品行端正、身心健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应在本类别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2. 培养方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集中在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并增强实践教学培养环节。实行双导师负责制或导师指导小组负责制。双导师制是指 1 名校内学术导师和 1 名校外社会实践部门的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其中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部分课程与论文等环节的指导工作。导师指导小组负责制是由 3-5 人组成的指导小组进行合作指导的制度,导师指导小组中必须有 1 人为首席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其余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部分课程与论文等环节的指导工作。
三、学制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说明:
1.外语课:外语为英语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入学考试成绩进行划分,以确定所修课程内容,达到免修条件者可申请免修研究生公共英语。英语免修条件按照研究生院每年发布的有关文件执行。
2.基础课:表中所列数学类课程若不能满足本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对基础课的要求,可另行制定其它相关的基础课。
3.类别核心课:可跨领域选课。
4.领域实践课:可在全校领域实践课程库中选修。《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创新实验》课程设置6 个模块,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其中一个模块进行学习;《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理论与应用》课程设置 8个模块,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其中 4 个模块;《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实训》课程设置 7 个模块,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其中 2 个模块。
5. 领域选修课: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储能技术领域必须选修《实验室安全与技术》,但不计入6 学分要求范围,其他可在全校选修课程库中选修。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创业竞赛奖(三等奖及以上,团队中个人排名为前三),可最多替代一门领域实践课,学分计 2 学分,成绩记 85 分。在导师指导下,硕士生根据需要可选修本科生核心课程,课程如实记录成绩档案,但不计入硕士培养计划要求学分。
五、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7 学分)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需到校外部门、企业或本校进行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 6 个月(其中:两年制学生在企业不少于 2 个月,其余时间在校 4 个月;三年制学生在企业不少于 6 个月);不满 2 年工作经历的工程硕士专业实践不少于 1 年。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可根据研究生所在单位的特点,结合培养目标和选题意向,深化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研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上报业务工作总结报告,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学术导师共同出具考核评价意见。
2.创新训练(仅限 3 年制)(1 学分)
创新训练包括各类科技竞赛、创新或创业项目、技术交流等等;需完成一份创新训练总结报告,不少于 3000 字。具体要求见《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环节实施办法》。
六.培养环节及学位论文相关工作
1.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2.中期检查;
3.论文答辩;
4.学位申请。本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对符合要求的学位申请人授予能源动力学位类别(领域)硕士专业学位。具体要求见《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环节实施办法》、《北京理工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培养环节时间节点要求
七、课程教学大纲要求
教学大纲内容包括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学时、学分、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考核方式、适用学科专业、先修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参考文献等。
来源:https://grd.bit.edu.cn/pygz/pyfa/wjxz_pyfa/42517a0389a040879300d42e86140a90.ht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通知本站客服(电话:400-900-8858,QQ:4009008858),本站将立即更改或删除。
(责任编辑:X15)
Copyright©2007–2024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